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第3/4页)
“大爷,您就按下半夜算吧。” “说准了?”紫寅先生显出一副很宽容的姿态。 “没错,就是下半夜。”桂晴毫不含糊地说。 “如此说来,连时辰都有了。”紫寅先生继续念道:“甲己还生甲…”之后,又在下一行写道:甲午。然后继续扳着指头算,算完了,又在下一行写了两个字:甲子。他一边念叨着像咒语一样的“卦辞”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 鲍福好奇地伸过头去看那纸上的文字,什么“比肩”、“伤财”、“偏印”等等,一概看不懂;又听他口里嘟噜着什么“比肩重重”、“比劫夺财”等等,更是听不明白。 停了一会,紫寅先生对大家说:“从这孩子的命理上看,有‘文昌’之象。” “‘文昌’之象是咋回事儿?”鲍福不解地问。 “‘文昌’好啊,是说这孩子将来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想必是在文上有一番造化。” “哎哟,阿弥陀佛,托大哥您的福呗。”文氏激动得双手合十。 “另外,子午相冲,子卯相刑却不是件好事儿。” “那该咋办呢?”一家人吓了一跳。 “莫怕。”紫寅先生安慰道“这也不好说,还得看他的造化了,有道是: 君子不刑定不发,若居仕途多腾达。 小人到此必为灾,不然也被官鞭挞。 我看爷们这一脸的福相,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大灾大难。不过这孩子命主属木,木又太盛,恐有物极必反之患哪!“ “这又如何是好啊?”文氏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有一个办法,保管他将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大哥,您说啥办法?要俺花多少钱哪?”文氏激动地问。 “我又不是串街卖艺的,要什么钱呀?”紫寅先生笑了起来“你们听好了:克木者,金也。金在西。你们有所不知,这西方有一大圣人…现在不兴说这话了…就像中国的孔子一样,此人叫耶稣。耶稣生于中世纪,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每年的阳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天叫圣诞节。每逢圣诞节,西方各国就像中国过年一样热闹。耶稣好善,最后却被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弟子将他一生的言行记录在两本书上,这两本书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统称《圣经》。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如今这孩子生于十一月初二,正是阳历的十二月十七日,圣诞节前夕。中国古代有一种哲学思想,叫‘天人合一’。为了顺天应人,遵循易理,不如将他的乳名取《圣经》中的一‘圣’字,叫‘长圣’,你们平时都唤他叫‘小圣’就可以了,这‘圣’字就象征着冥冥之中有耶稣在保佑他。你们觉得怎么样?” 一家人谁敢说一个“不”字?只有七嘴八舌地夸赞紫寅先生的学问大了。 “另外,从八字上看…”紫寅先生再次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孩子天生有一种睿智,学名就叫‘学智’吧。” 小圣…学智的名字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叫起来的。 打那天起,一家人每当呼唤一声‘小圣’时,真像读了一遍《圣经》一样安宁。小圣的名字不仅被喊在口里,而且被记载在《鲍氏家谱》中鲍学智后面的括号里。 谁都不曾想到,仅仅这个奇缘,使得这一老一少成了一对忘年交。 冯紫寅,原名冯清儒,字紫寅,生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他的父亲冯聚才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冯聚才总共生了七个儿子,冯清儒排行老大。在这七个儿子当中,只有老大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兄弟七人,性情各异,优劣有别:有早期参加革命现已升到副省级高干的;有曾经当过汉jianian还乡团终生被人民政府镇压的;有外出经商数十年早已变为外籍华人的;有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至今不知下落的;有在家务农的。等等不一。老太爷早在土改运动中就暴病身亡了。现在冯紫寅光棍一人在村里艰难度日,同时待在村里的还有他的七弟一家数口。 冯紫寅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怎奈老先生生不逢时,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考试早在他的学子时代之前就划上了句号。然而八股文的破灭并没有改变他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追索意志。幼年扎下的牢固根基使得他终生都留恋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信仰。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咏得几篇好诗。然而他永远都想不通,他苦苦追求了一辈子的学问到头来却被村里人视为牛鬼蛇神。他本人还因为有一个“疯老头”的绰号而时常被人敬而远之,笑而戏之。 “疯老头”的绰号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他确实“疯”过,而且“疯”的还不轻。这个“疯”字的来历要直接上溯到1958年。那时,国家鼓励发明创造。老先生倒是挺跟形势,他经过几昼夜的冥思苦索,终于有所“发明”他把自己的“发明”成果直接寄往**中央办公厅(他终生都不知道有中科院这个机构)。从此便天天等,夜夜盼,总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笔巨大的财富(用他的话说叫‘奖赏’)寄到他的名下。他老早就为这笔财富明确了去向:一部分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其余的用于扩大农村教育。他连一分钱都没有打算用于他的个人开支。一天天的等待,换来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然而,老先生并没有气馁,他一方面在坚持不懈地等待,一方面又在不遗余力地写信催问,直到生命的终结。据说有几次他把信件都直接寄给了**。当然,**是不可能在百忙之中去翻阅他的信的。直到他被抬上灵床,也始终没能看到一张印有“**中央办公厅”字样的空信封。 曾经有人问他究竟发明了什么,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了问他的人。原来,有一天他在河边洗衣服,偶然发现了分别盛在同一个搪瓷盆里的衣服和鞋袜使得盆子在水中下沉的幅度相同。后来他又用铁块和木块做了同样的实验,最后发现一个奥秘:只要两种物体重量相同,它们所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