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飞地 (第3/12页)
。油画画的像是女主人,但不又不太象,十分朦胧,肖像是孤立的,或者说是孤独的,与房间的公用气氛很不协调,有一种和房间强烈的对立感。或许肖像是女人真实的存在。 “茶可能泡不开了,你喝咖啡吗?”女人问。 “行,喝什么都行。” “要加糖吗?”女人又问。 “加糖。”马格说。 马格转过身来:“这画上的人是你吗?” “是,你觉得不像?” “不太像你,要不就是你不太像她。” “是拉萨的一位画家画的。” “我说也不会是你们这儿人画的,挺棒的。” “你懂油画?” “别说油画,岩画我也见过。” “你见过岩画?在哪儿?” “在秦岭,一条山谷里,见过的人现在可能不超过两个。” “真的?” 女人把咖啡放到茶几上,马格端起来喝了一口,不禁吸了口冷气,差点儿吐出来。 “你还说这水泡不开茶,烫着了我啦。” “你以为喝凉水呢,不会慢点儿。”女人笑道。 “唉,如今我也只配饮凉水。现在开始吗?”马格问。 “什么开始?” “你不是作家吗?” “是呀。” “需要我做什么?” 女人脱去风衣,一件米色高领羊绒衫衬托着一张线条清晰的面孔,身材修长,一个不错的女人,差不多有三十岁的样子。 “说吧,需要我什么?我的故事,经历,您是写小说的,找我算是您找对人了,我的故事是您坐在屋里想不出来,我刚才说到岩画,我看出来了,您感兴趣。” “我的确对你感兴趣,不过不是现在,你需要清洗一下,刷刷牙,几天没刷牙了?” “有一个月了?” “你的味道太重了,对不起,我得把窗户打开?我真的有点受不了。” 女人打开窗子,然后去厨房烧水。马格感到清新的空气,同时感到自己腥膻的味道,就像他去寺院时那股陈年酥油的味道。 “喂,”马格对着厨房喊:“我怎么称呼您呢?” “果丹。” “果丹?果丹皮?”马格自言自语,想起童年的一种食物。 “你说什么?” “我听着怎么像藏族的名字?” “我出生在西藏。” “你是藏族?” “不,不是,我就是汉族。” 5 卫生间的水声一听就是个男人在里面。水声很大,水几乎要从门坎涌流出来。“热水不多,你慢点儿洗。”果丹站在门外喊了一声,但水声并没因此小下来。果丹把一套被子放在长沙发上,长沙发就算马格的床了。马格洗也白洗,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丹不可能给他提供一套男人的衣服,他洗完穿什么?她有点发愁,弄不懂他身上的哪来的那么大酥油味。这个人是谁,从哪里来她完全不了解。当然,他来自北京,这让她感到亲切,但开始她可没感到亲切。她像所有人一样,对这个不速之客感到不快,特别是他身上散发出的味道让人十分讨厌。如果没有外国友人访问倒也罢了,今天还有两个英国人在场。他一身污垢,大吃大嚼,放肆地吞咽一种rou干,恶气熏天。是的,她看见他拿出搪瓷缸子,后来放在了地上。他需要一杯水,一杯水会让他的咀嚼变得容易一些。但谁会在这时请他喝水呢?她讨厌这个像马一样咀嚼的人,但出于小说家职业习惯她不时向他投上一瞥。他面孔荒凉,眼睛很大,像个康巴人。当她突然看到他两边干裂的嘴角淌出血,他就着自己的血吃东西,她大为触动。这个人远道而来,无论如何招待他一杯水是应该的。也就在这时她看到他目光里另外的东西。他似乎一点也不感到疼痛,目光平静,甚至是悠远的。他请求成岩使用他脚下的暖壶,他用了“使用”一词,他的身影挡住了许多人的视线,他的身材这里只有成岩可与之相比,但宽度差了一些。他喝水的响声中止了人们的谈话,后来发生的一切让她感到悲哀。他向成岩伸出了手。他同老外说了些什么她听不懂,但英国人显然听懂了,这个人是谁?她感到由衷的惊讶。 她出生在西藏,八岁到了北京,13岁当兵,七年后脱下军装进入大学,二十三岁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作品写的是十八军女兵进藏的故事,她母亲的故事。小说使她一举成名,一时成为大学里人们谈论的公众人物。这以前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隐身人,她很少甚至避免谈论自己的经历,她不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尽管如此,她还是受到少数人的关注。她志向高远,心灵神秘,让试着追求她的人一开始便有些望而怯步。她成了名人,但一直保持低调。毕业分配她既没考研,也没留在北京,而是再次远高高飞,选择了她梦魂牵绕的西藏。临行前她上了电视,报纸,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她在电视上直言不讳,谈到理想、奉献、精神、价值回归诸多话题,引起人们的非议。她不拒绝采访,一时成为灸手可热的媒体人物。 她先到了拉萨,在一家文学杂志当编辑。拉萨有许多内地来的大学生,把内地时尚也带到了那里,人们穿牛仔装,西装,蝙蝠衫,读弗洛伊德、福克纳或博尔赫斯,无论内地新出现什么新的思潮或阅读,拉萨人们都紧追不舍,生怕被扔在时代时代格局之外。果丹远离时尚,一退再退,退到藏北卡兰,再往北就是无人区了,但问题似乎并没得到真正解决。西藏并非塔希堤,无人区也不是。事实上他们多数时间并没生活在西藏,而是生活在文化局有着漫长围墙的大院里,生活在他们自己之中,而他们内心感受的仍是内地的波涛。他们的写作或绘画技巧日臻完善,但内容苍白无力。所幸果丹还有自己的童年,父辈,有自己的精神资源,因此她是沉静的。但现实是难以把握的,周围人的真实状态让她感到生命的空洞,困顿,以及全部的无聊与虚弱。到目前为止,包括成岩似乎都已陷于做出最后决断的时刻。 西藏太寂静了。寂静得难以把握,甚至不可理喻,没有时间刻度。一个过于庞大的空间往往会将时间消灭,即使坚定如果丹者,也常常在冬天的风中试图听到时间的颤动,但只有风或风后的无声。风是时间吗?有时果丹问自己。风不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