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曹cao8_第四章一门四侯曹卑鄙的圣人:曹cao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一门四侯曹卑鄙的圣人:曹cao (第4/5页)

,早作打算。”

    刘璋眉头凝成个大疙瘩,正不知该听谁的,忽见一人抢步出班,喝止道:“刘备乃人雄也,入必为害,万不可听张子乔之计!”说话的是刘巴。

    当年赤壁战败,曹cao逃亡之际命刘巴南渡,统领江南四郡抵抗。不想刘备来势凶猛,曹cao援军又迟迟不到,四郡或破或降,刘巴北归无路,南下逃往交州,欲借交趾太守士燮之力北归。不想交州虽属边陲,却是逃难者云集之地,曹cao、刘表、孙权皆欲染指,都在名义上委任了一些官员。各派势力勾心斗角,刘巴又与士燮计议不合,呆了数月便决意离开,想从益州绕道北上回归曹营,哪知半路途中被蜀中官兵捕获,解往成都听候处置。刘巴知刘璋断绝朝贡,以为这一去就奔了鬼门关,不想到了成都才知,原来刘焉父子祖籍江夏,刘璋竟是自己先父刘祥任江夏太守时所举孝廉。这位益州牧虽庸庸碌碌,心肠却很好,懂得知恩图报,三日一赏五日一宴,将其待为上宾,甚有挽留之意。刘巴感念刘璋厚意,便留下担任了从事,也是想等待时机劝其归曹。

    今日张松口口声声要引刘备入蜀,刘巴安能坐视?谏言道:“在下荆州人,素知刘备反复无状。先事曹cao,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

    张松瞥了刘巴一眼,冷笑道:“刘子初,你本曹营中人,走投无路才到益州,你的话能令人信服吗?”

    “你、你…”刘巴被他这话气得面红耳赤,却无法辩驳。

    “我怎么了?”张松兀自不饶,咄咄逼人道“我张家乃蜀郡人士,我兄长张肃受朝廷之命现任广汉太守,阖家子弟皆在乡里,岂有不为主公着想之理?不似你这等外来之人心怀鬼胎!”

    “你才心怀鬼胎,”刘巴忍无可忍,不禁提高了嗓门“你欲卖主求荣!”

    “你贼喊捉贼!”

    “你卖主求荣!”

    争论到这个地步已不是请不请刘备的问题,倒像是讨论蜀地究竟应该倒向哪方势力。不少人赞同黄权、刘巴的看法,也有人支持张松,但绝大多数官员都默默无言——他们早厌倦了这样的争论,也受够了这位懦弱无能的主子,蜀中这等情势,到头来能有什么好结果?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吧。

    刘璋倒是有意解劝,无奈他平素没有人主的气概,支支吾吾不知该说什么,急得满头大汗。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大堂东南角传来一阵洪亮的笑声:“哈哈哈…区区小事列公何必争成这样?我有一法可为诸公决之!”

    这声倡议把所有人都吸引了,大家侧目望去,一看之下不少人都露出鄙夷之色——说话之人三十出头,身量不高骨骼清瘦,头戴武弁斜插翎羽,穿一袭普通皂色便服,腰间佩剑;面庞白净三绺墨髯,鹰钩鼻,高颧骨,短人中,尖下颌;与众不同的是,此人生得一字连心眉,炯炯有神的三角眼,目光犀利眼角上翘,显得颇为乖张。大家都识得,此人是军议校尉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人,若论起他的家世可谓声名赫赫!他的曾祖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贤臣法雄,平贼寇、理冤狱、安黎民、促耕织,文武双全一代之典范,就连身仕六朝、周历三公的胡广都出自其门下;他祖父乃是著名隐士法真,博览群书通晓经籍,仰识天文俯察地理,世间学问无一不知无一不精,偏偏清心寡欲洗耳南山,隐居山林终身不仕,被誉为“玄德先生”;他父亲法衍也颇具才名,曾在洛阳任议郎、廷尉左监。

    不过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世并未给法正带来多少好运,他在蜀中只是个不显眼的小人物,当过一任新都县令却政绩平平,又因生性桀骜、不拘小节惹来不少非议。如今虽担任军议校尉,实际上只是个负责守卫幕府、参议政务的小官,并无实权可言。故而不少人都瞧不起他。

    刘璋这会儿正拿不定主意,也顾不得法正其人如何,忙问:“孝直有何办法决之?”

    法正笑道:“也没什么出奇的。现有成都令李严李方正,此人原为荆州僚属,既未降曹又不曾跟随刘备,不偏不倚所言可信,主公何不把他找来问个究竟。他若言刘备诚逊可交,主公便遣使通之;他若言刘备jianian诈无状,就此作罢又有何妨?”

    “哎哟哟,怎么忘了此人!”刘璋连拍脑门——这李严乃荆州南阳人士,曾在刘表帐下任秭归县令。曹cao大军南下,豪强大族纷纷降曹,普通仕宦逃归刘备,避世之人南下交州,却唯独李严西奔蜀中投靠刘璋。益州与荆州为仇已久,从未占过半分便宜,李严来投可成了稀罕宝贝;加之他聪明伶俐颇有才干,竟被刘璋任命为成都县令,当了益州首县的父母官。

    法正一席话给刘璋提了醒,马上派人去请李严,张松、刘巴兀自气哼哼的,揣着手互不理睬。不多时李严就到了,刘璋焦急相问:“李县令,你曾在荆州为官多年,想必对刘玄德颇有耳闻,未知其人如何?”

    李严正在城里巡街,突然被他们叫来本就一头雾水,刘璋没头没尾问了这么一句,更不知是何意图,只一迟疑黄权猛然插口:“李方正,你初到蜀中就被任为成都县令,主公待你不薄,可要实话实说!”

    张松心里也没底,跟着嘱咐道:“我听闻刘玄德乃谦谦君子,你可万不能妄言!”

    他俩这么一吓唬,李严越发迟疑,只觉堂上众人所有人都直勾勾盯着自己,更不知说什么好了。法正一旁笑道:“诸公切莫多言…李县令,你放胆直言。”

    李严瞥了一眼满面春风的法正,似有所悟,牙一咬心一横,猛然抱拳道:“据在下所见,刘玄德虽有纵横之志、折节之德,然失之于妇人之仁,恐不能成就大事!”

    这话一出口,在场之人全愣住了——刘备半生虽败多胜少,但南征北战辗转东西,麾下关羽、张飞、赵云皆有万夫不当之勇,纵横之志是实实在在的;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拔擢庞统于小小县令,又遍集江汉之名士,说他有折节之德倒也不为过。可这么个袭吕布、叛曹cao、弃袁绍、依孙权的反复之人,怎能与“妇人之仁”扯上关系?李严此论非但黄权、刘巴不信,就连替刘备说了半天好话的张松都不敢苟同。

    李严就知道他们不解,继而解释道:“昔日刘玄德在荆州,虽有北御曹cao之重任,终不被刘表所信。我听人言其麾下诸葛亮、徐庶等劝其夺取荆州自谋大事,但刘备顾念汉室同宗之义,不忍为之,遂有刘琮降曹之事。长坂坡之战,荆州十万百姓扶老携幼相随,车马辎重千余,日行不过十里,刘备不思进取江陵,甘于败北不忍弃之。此等人物虽拥虎狼之将、抱天下之志,不知变通固守旧德,焉能成就大事?”

    刀怕对了鞘,李严表面上对刘备有褒有贬,却句句戳在刘璋心坎上。刘璋乃仁义而庸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