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折衰兰送客咸枕中记之青城外传 (第3/3页)
事!”她激昂的语气缓了下来“即使不谈天下,不谈苍生,三叔也当为自己想一想。皇上威重,兄弟环伺,在这乱世之中,若不先自立,以后便没翻身的机会了。”这话说得大胆。 李俶激赏地看着怡然。在大部分人惶惶不安地收拾出逃行装时,她还怀着这样的进取心!他真可惜她是个女子,他也真庆幸她是个女子。 李倓激动难捺,摇着怡然肩膀,大叫道:“好阿九!我就说要来跟你商量,咱们真是想到一处去了!我一定会把你的话转告父亲。” 李俶的手指轻轻叩着桌面。“现在就提出与皇上分道,似乎不妥。” 李倓道:“那等于公然抗旨,背叛皇上。父亲绝不会答应的。” 怡然问:“出行时太子的位置是在后军吧?”见李俶点头,她续道:“那就方便行事了,选择合适的时机,造成事实,皇上也无可奈何。” 李倓击掌道:“不错。” 兄妹仨又商量了一下细节,李俶和李倓方才告辞。 两人刚走,窗户喀一声响,飒然一阵清风飘过,青城跃了进来。 怡然并不吃惊,摇摇头“你还是跟以前一样。”他以前来找她,从不走门。 青城微笑着“是啊,我还是跟以前一样。”他灼热的目光使这句话别具深意。 “你来做什么?”她自觉失言,有些发窘。 “来跟你告别的,我要从军了。”从军的念头,乱起的时候就有了,只是一直挂着她,舍不得离她左右。直到听见她方才那番话,他才明白:这样的姑娘,不是守着她就能得到她的。她爱的是英雄,强有力的男子。 “啊,大唐的好男儿本就该渴饮匈奴血、饥餐胡虏rou的!”重逢以来,他第一次看到她的眼睛因他而闪出光彩。“你准备投哪一位?” “郭子仪。” “在他的手下你一定不会被埋没的。嗯,我给你写一封举荐信吧。” 青城摇头。 她知道他不想依靠她的力量。“举荐归举荐,能否得到重用,只能靠你自己。我了解你胸中的韬略,像你这样的将才,没有必要从普通兵士做起。纯粹的打打杀杀,跟你的能力是不相称的,你的那些兵书岂不白读了?” 这么多年来,他蹉跎岁月,一事无成,不过长安市中的一个狼子。他从没想到有人会给他这样高的评价。不管她是不是还会接受他的感情,一生有个这样的知己也足够了,不但了解他的志向,而且尊重他的能力。 接过信,他只说了一句:“明天就不去送你了。”有些感情是无须用言语来表达的。 “愿君珍重。” 六月十三日凌晨,皇帝及其亲随秘密离开未央宫,抛下了来不及通知的贵戚百官,抛下了长安百姓。天上下着絮絮的细雨,离情别绪还有家国灭亡之恨像雨一样充满了高天广地。回望烟雨中的长安宫阙,不知是否还有回来的一天,不知这壮丽的国都将遭到怎样的蹂躏。从极盛到极衰的震荡和痛楚,打倒了一些人,另一些人却就此登上了舞台。 皇帝车驾经渭水,过咸阳望贤宫,夜宿于金城。这一天过得狼狈之至,派作先遣的亲信自己逃了,由于得不到食物供给,上上下下都饿得发昏。皇帝还能吃到市集卖来的胡饼,可叹那些平日对着满桌珍馐仍觉没下箸处的皇子皇孙,捧着麦豆煮成的粗食却甘之如饴,让送饭来的百姓们看着都觉得心酸。 十三夜的月亮还未到最圆的时候,光华却盈满了燥热的夏夜,照着这支惶恐疲惫的逃难队伍。 太子的营帐中,太监李辅国的声音紧张而兴奋地“龙武将军决意诛杀雄狐,以安定军心,他希望得到太子殿下的支持。” 怡然呀了一声,扼腕道:“我们行错一步棋了!” 李倓立即会意,跺脚道:“可惜。” 太子现在很重视怡然的意见,回头问道:“怎么?” 怡然咬着嘴唇“与其拖到现在,不如昨晚就发动,杀狐血谏,让皇上打消幸蜀的念头。而后聚集关中的豪杰之士,以十万健儿固守长安,情势必与今日不同。叛军破关后并未长驱直入,可见他们也没有必取长安的把握,我们完全有时间准备的。像现在这样弃城而逃,等于把长安拱手让人。”她和李倓都是主战派,对不战而逃始终耿耿于怀。 李倓叹了口气“皇上积威之下,谁敢妄动?现在动手虽然错过了最佳时机,还不算太晚。剪除杨国忠,廓清他在朝廷的党羽,父亲北上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俶也道:“不错,父亲应该不遗余力地支持陈玄礼行事。” 太子点点头“辅国,就照俶的话回复他吧。”杨国忠与太子在政治上是尖锐对立的,太子早就必欲除之而后快。 退下后,李俶送怡然去休息。穿过原野,四顾无人之际,他忍不住问:“阿九,你现在在想什么?为什么不说话?” 虽在难中,她为宗之而穿的白色麻衣仍然一尘不染。这袭白衣常让杨家人觉得刺眼。“我在想,这件衣裳很快就可以脱下来了。”她的眼睛里有火花闪耀“想想看谋反、卖国、引起安禄山叛乱的祸首,这都是什么罪名?”她心底一个声音续道:“这足够让你们杨家的每一个人都尝到哥哥当日所受的痛苦——本来有机会活下去,却被人夺走生存的希望。” 李俶看着这个爱恨都在最极端的清艳女子,终于明白,并不是“同姓不能通婚”的规矩造成了阻碍,他温和恬淡的爱是无法打动她的。“分道以后,你和我们一起走吗?” “我又不懂行军打仗,跟着你们做什么?我还是跟皇上走,他老人家……很寂寞吧?”公是公,私是私,她并不以为支持太子就该在感情上背弃皇帝。 李俶很怅惘,然而仅仅是怅惘。 第二天,在马嵬驿,龙武将军陈玄礼策动了兵变。杨国忠已是天下人唾弃和怨恨的对象,又饥又疲的士兵对陈玄礼的倡议可谓一呼百应,杀死杨国忠及其长子杨暄,迫皇帝赐死了杨贵妃。其余散在各地的杨氏族人包括虢国夫人在内都未能幸免。 曾经炙手可热、势倾天下的杨氏外戚灰飞烟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