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_卷一百二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一百二十三 (第5/7页)

 武宗即位之年九月,与杨嗣复俱罢相,出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三年,长 流驩州。大中二年,崔铉、白敏中逐李德裕,征入朝为户部尚书。出为河阳节度使。 入为吏部尚书,累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 度使、上柱国、赞皇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大中七年卒,赠司空。

    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 贺部郎中、知台杂。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 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弛慢,罚俸,仍改官为太子宾客。制出, 固言封还曰:“东宫调护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罚之人处之。”改为均王傅。六年, 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尚书左丞,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八年,李德裕辅 政,出为华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闵复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迁御史大夫。六月,宗闵得 罪,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加崇文馆大学士。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 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九月,以兵部尚 书出为兴元节度使。李训自代固言为平章事。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 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号,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请加徽号。朕思理道犹郁,实 愧岳牧之请。如闻州郡甚有无政处?”固言曰:“人言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无 政。”帝曰:“堪是贞元时御史,只有此一人。”郑覃曰:“臣以王堪旧人,举为 刺史。郑襄比来守官,亦无败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李石对曰:“十室之邑,必有忠 信。安有大国无人?盖贞元中仕进路塞,所以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进人 才之过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奖用。随其称职与否升黜之。” 上曰:“宰相荐人,莫计亲疏。窦易直作相,未尝论用亲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 退。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寻进阶金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 节度使,代杨嗣复。上表让门下侍郎,乃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入朝,历兵、户二部 尚书。宣宗即位,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大中末,以太常卿 孙简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卒。

    史臣曰:陈、郑诸公,章疏议论,绰有端士之风。天子待以贤能,付之以鼎职。 延英献纳,罕闻康济之谟;文陛敷扬,莫副具瞻之望。加以互生倾夺,竞起爱憎。 惟回奉使命而喻籓臣,救危邦而除宿憾。况昭献文章可以为世范,德行可以为人师, 有启、诵之上才,非桓、灵之失道,讵可不思己过,只务面欺。辅弼之宜,安可垂 训?若俾韩非之言进矣,子辈安可逃乎?土运之衰,斯为魍魉,悲夫!

    赞曰:爱而知恶,憎不忘善。平心救非,可居鼎铉。吠声济恶,结党专朝。谋 身坏国。何名燮调?

    部分译文

    郑覃,是原宰相郑王旬瑜的儿子,因其父勋劳的恩荣所及,补弘文校理,历任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等职。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二月,升为谏议大夫。宪宗任用五名宦官为京西北和籴使,郑覃上奏疏论析应予取消。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饮宴。即位之始,吐蕃侵犯边境。郑覃与同职官员崔玄亮等在朝堂上面奏说:“陛下登基以来,饮宴娱乐太多,打猎游乐无度。现今吐蕃入侵军队已在边境,任何缓、急的奏报,都不知陛下在哪里。臣等愧为谏官,不胜忧伤戒惧,敬望陛下稍稍减少游乐放纵,多加注意为政之道。臣下听说陛下早早晚晚亲近歌舞杂技艺人,对亲近宠爱的人,赏赐过于优厚。所有金银财物,全都出自民脂民膏,不能让无功的人,滥受恩惠得到赐予。即使皇宫内库财物有余,也望使用有法度,如果边疆报警告急,就能支用不会短缺。免得让官府对百姓加重赋税的征收,如能这样,实在是天下百姓的大幸。”穆宗开始很不喜欢这些话,对宰相萧亻免说:“这是些什么人?”萧亻免回答说:“是谏官。”穆宗的怒意稍有缓解,便说:“朕的过失,臣下尽力规劝,这是尽忠。”并对郑覃说:“在内阁官署奏事,时间太不充裕,今后有事面陈,朕与你在延英殿相见。”当时已很久没有在朝堂中禀奏事情,郑覃等直言奏论,人们都表示赞许。

    镇冀节度使王承宗死后,他的弟弟王承元愿意听从朝廷命令,将他改任郑滑节度使。冀镇的三军将士挽留王承元,因为感到为难不能到郑滑赴任,王承元请求朝廷委派重要大臣前来宣布、解说朝廷旨意。于是朝廷派郑覃任宣谕使,起居舍人王播为副使。开始,镇冀的将士言语很不恭顺,郑覃到来宣布诏令,从大道理上给予阐说,镇冀将士高兴地听从朝廷命令。长庆元年(821)十一月,郑覃转任给事中。长庆四年(824),升任御史中丞。十一月,兼任工部侍郎。宝历元年(825),郑覃担任京兆尹。

    文宗即位,郑覃改任左散骑常侍。太和三年(829),以本官职位充任翰林侍讲学士。四年(830)四月,被授职工部侍郎。郑覃擅长经学,研习古事,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和缓地进言说:“经书典籍讹误谬传,经学博士因循沿袭,难以改正。请陛下召集老成博学、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刊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效法东汉的先例,在太学内刻文于石,作为永久的准则,以补正残缺讹误。”文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和五年(831),李宗闵、牛僧孺辅佐朝政。李宗闵因为郑覃与李德裕友善,对待郑覃很刻薄。当时,李德裕刚由浙西入朝,又遭到李宗闵、牛僧孺排斥,被调出朝廷镇守蜀川。李宗闵害怕郑覃在宫内议事,奏请让他担任工部尚书,免去他担任的侍讲学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