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进兵西藏2 (第2/3页)
河,名为布喀河,接到谍报,策零敦多布已在河西布下阵势了。 “来得好!”延信大笑“就怕他不来!” 原来这一路往西是烟瘴恶水,从古少行旅的绝域。尤其气候之坏,无以复加,像这样的初秋,中午穿薄棉,早晚必着老羊皮袄,七月见霜,大如鸡蛋的冰雹,说来就来,从西宁到此,已遇到过两次,打伤了好多人马。至于风沙不断,烟瘴弥漫,更不在话下。 延信早就在盘算,天时、地利,如此恶劣,几千里跋涉已不知如何艰辛,还要不断防备准噶尔侵袭,这样天天提心吊胆,用不到多少日子,士气就要崩溃。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找到敌人,将他们引来,速战速决,一举聚歼,安心上路,才能集中全力,应付道路的艰难。 是这样的想法,当然欢迎策零敦多布来挑战。当即派人召请随同护送新达赖入藏的青海、蒙古各部酋长,集会商量破敌之计。 延信的部下,是以青海的部众为主力——青海与蒙古、准噶尔一样,各部落的酋长,都是元朝皇室的后裔,一向分左右两翼。 清朝开国,青海两翼最为恭顺。因此两翼的“汗”都被封为亲王,所辖各小部落的“台吉”封为贝勒、贝子。这一次最忠于朝廷的达什巴图尔亲王,遵从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的约定,亲自率领部下五台吉,集兵三万五千,听从延信的指挥。 此外蒙古及绿营共一万五千。延信有五万人不用,自然不把策零敦多布放在眼里。不过,他亦不敢轻敌,集议之时,先虚心向达什巴图尔请教。 “不必客气!延将军,”达什巴图尔答说“行军作战,号令必须齐一。我听延将军的调遣就是。” “既承亲王谦辞,我就僭越了。”延信随即将他希望速战速决的想法,很透彻地作了一番讲解。 这当然是一个能够获得一致支持的策划。不过,作战不能有后顾之忧,如今达赖在军中,必得分兵保护。行动亦受拘束,达什巴图尔认为这一局必须筹妥善之策。 “亲王的见解高明之至。”延信衷心同意“请大家出主意,只要妥当,我无不听从。” “将军!”默尔根台吉问道“卑禾羌海偏西有个海心山,你可知道?” “卑禾羌海”就是青海,蒙古人则称之为科科诺兰。延信点点头答说:“我知道青海之中好几个小岛,以海心山为最大。” “不但最大,也最好。是蛮之幛中的乐土,树木青苍,风景绝佳。海心山上有好几个庙寺,不如送达赖暂且在那里安床。等打退了策零敦多布,再去奉迎。” “这个主意好!”延信问道“各位以为如何?” “确是个好主意。”达什巴图尔说。 延信心想,新达赖的安全固不能不重视。达什巴图尔也是个紧要人物,万一有何差池,责任甚重,因而顺理成章地说:“我想就烦亲王陪达赖到海心山暂住,静候捷报,请勿推辞。” 达什巴图尔看一看他的脸色笑道:“莫非将军以为我老了,上不得战场?” “哪里,哪里!亲王老当益壮,我是最佩服的。不过,尊敬达赖,我想该由新王相陪。” 听他言词恳挚,解释的理由也很站得住,达什巴图尔领受了好意,深为感动,当即表示接受。 “那么,我就将达赖郑重托付给亲王了!”说罢,延信起座长揖。 这一下,更是面子十足。达什巴图尔还礼以后,对五台吉有番话说。 “罗卜藏,你们听好了!” 达什巴图尔的长子叫罗卜藏丹津,他这样指名称“你们”自然是包括青海五台吉在内,所以都跟着罗卜藏站了起来听训。 “天朝大皇帝,恩泽如天之高,如地之厚,如今派延将军护送达赖安藏,顺应青海蒙古子民的意愿,我们当然要效前驱。延将军亦是金枝玉叶,肃亲王的孙子,当今皇帝的胞侄。你们都看到的,体恤我上了年纪,不让我亲当前敌。这样殷厚的情意,我实在感动。为人当知恩图报,你们应该感激延将军,格外奋勇!这亦是替我、替青海争气。” “不敢,不敢!”延信逊谢“亲王说得太好了!” “你们还不替延将军道谢!”达什巴图尔叱斥着。 于是由罗卜藏领头,向延信行礼。但延信却忽然觉得不乐,因为他在无意中发现罗卜藏眼神闪烁,带着点悻悻然的表情,心里在想,这个人,可得好好防他。 将达赖与达什巴图尔送到海心山以后,延信决定立即动手。但由东往西,一直到柴达木盆地所设的“军台”不断派人来报,策零敦多布在构筑防御工事,似乎有挡路坚守的模样。倒使得延信有些着急了。 细细研究下来,共有三策破敌,一是硬攻,二是奇袭,三是诱敌。他无法确定哪一策最好,便又召集部将共议军情。 “自然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