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节 (第2/3页)
爱她不是一年两年了。深入骨髓的爱。我无法想象,她要是嫁给了别人,我将会怎么样。” 杨文河愣怔地瞪大一对眼睛,听完他的话,再没说什么,只是出声地唉叹了一会儿。 当事的双方不愿改变主意,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歇凉寨、下脚坝周围的寨子,传遍了一整个公社的知识青年集体户。到了这一九七三年的秋收时节,虽说知青中有结婚的,也有同当地农民组成家庭的,两个同来的知青办喜事,不算啥特别新鲜的事了。但在本公社的范围内,他俩的婚事毕竟还是第一宗。上头在号召鼓励扎根,乡间的婚嫁年龄,普遍要比城市里早得多。所以,矫楠同宗玉苏的结婚手续,办得很顺利。 婚礼是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以“土洋”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即不像山乡里办婚事那样遍摆酒席,请两个寨子的男女老幼都来大吃大喝一顿,而是采取了简化的城市方式,在两个知青集体户准备下茶水、瓜子、花生、糖果、香烟,请寨子上的老乡们来坐一坐,玩一玩,热闹热闹。坚决不收彩礼。农民们议论起这方式未免太简单,知青们就统一口径说这是上海兴的规矩。如此一来,矫楠和宗玉苏在铁路工地近两年中积蓄起的五六百元,就可以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即将组成的小家庭添置些必要的东西。而把摆酒席、兴规矩必须耗费的大笔钱省了下来。同时,也掩盖了他俩实际的贫穷。但是,他们没有拒绝下脚坝生产队出钱雇来的一个六人唢呐队,吹吹打打地把宗玉苏送到歇凉寨来。这总算给婚礼添了点喜气和色彩。 按照计划,也是照着乡间的规矩,头天晚上,下脚坝的寨邻乡亲们,都先后涌到洼地边的保管房里,喝了知青们备下的茶水,抽了烟,嗑了花生和瓜子,算是热闹过一场了。第二天早上,歇凉寨派去接亲的到了下脚坝,由下脚坝的知青和唢呐队一起,把宗玉苏前呼后拥地送了过来。自愿出力的农民,挑着宗玉苏的箱子、铺盖和旅行包,轻轻松松担了两挑,随同跟在后面。这些东西都不怎么新了,在农民们的参谋下,为了讨点喜气,箱子、旅行包上都巴了红纸,铺盖卷外头包了一条新被单,扎上一条红绸,就算替代了农民们认为绝不可缺少的嫁妆。 新房是歇凉寨一幢废弃的烤烟叶的烘房改建的。泥墙还结实,抹上石灰的竹笆壁也不漏风,只因为烟管漏了,无法再烘烤烟叶,生产队里新盖了烘房,就让它闲置在寨子边上。为了支持上山下乡知青扎根,寨上把它抹上新石灰,清扫得干干净净,让矫楠同宗玉苏当新房。 到底是原来的烘房,不是为住人盖的,房间小了一点,放进一张双人床,就占去了五分之二。余下的那点点地方,堆点东西,两个人转身都得小心撞鼻子。所以,歇凉寨庆贺婚礼的场所,仍在原先的知青茅屋里。 送宗玉苏过来的唢呐队,踏进歇凉寨的时候,六支唢呐一齐朝向晴空,个个把腮帮鼓得老大,吹响了欢腾活泼的送亲调。 早候在寨路上、朝门口、院坝里、台阶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像有人发了号令似的,全涌向寨边去一睹新娘子在大喜日子里的打扮,而后簇拥着把她迎进寨来。人人的脸上挂着笑,个个都放大了嗓门,说些逗趣讨好的吉祥话。陡地,有人惊讶地大叫起来: “哎呀,你们看,新娘子没有穿红褂褂,也不扎红头绳。” “莫非这也是上海的规矩?” “上海的规矩硬是怪呢!” “怕不是唷,凡是中国人,管他上海下海,都有穿红着绿、摆酒设筵的习惯。只怕是…” 没有在结婚喜庆中喝上酒的人,说开风凉话了。好在那六支唢呐的声气曲调,越进寨子来越吹得欢,把杂沓的脚步声,把一声声大呼小叫,把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全都淹没在喧嚣热闹的声狼里。 新郎矫楠在院坝里迎接新娘宗玉苏,两个人情不自禁手握手站在众人面前时,这一乡间少见的开放情形把婚礼推向了高xdx潮。 调皮的小伙子们放高嗓门又羡慕又兴奋地欢叫起来,年轻的姑娘媳妇躲在人背后指指点点,抱着奶娃的妇女粗声讪笑着,连好些上了年纪的老汉,也咧开嘴手捧叶子烟杆乐了。小娃崽们更乐,围着新郎新娘又喊又叫,团团打转。帮忙的知青们端着盘子、提篮、塑料袋、烟盒、茶壶,请来人在散放的板凳上就坐,喝茶抽烟,吃糖嗑瓜子。 一切都像预先设想的那样,照着安排好的顺序进行着。陡地,众人的背后响起一阵厉喝,把六支唢呐的声音也压了下去: “老子打死你!老子非打死你不可!” 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脸去,只见吴大鼎高举着一把锄头,追赶着自己的婆娘罗湘玉。罗湘玉惊慌地朝着寨路上跑去,一边跑一边恐怖地往后张望,嘴里发出阵阵凄厉的惨叫。她的衣裳被撕烂了,乌发蓬散开来,一只脚光着脚丫,另一只脚拖着鞋片,跑也跑不快。 吴大鼎像头暴怒的猛虎样朝她扑去,一面追一面狂叫着: “逃,你逃得到哪里去?老子挖了你脑壳,情愿去坐班房。” 参加婚礼的寨邻乡亲们为这场戏所吸引,纷纷转身跑了过去,连接亲送亲的,雇来吹唢呐的,也忍不住跟着跑去看热闹了。人们边离去边嘁嘁喳喳闲摆着: “唉,这两口子,也真是的,三天两头都要打闹!” “打闹也不看看时辰,人家这里在办喜事,他们偏偏趁这时机嚎起来。” “依我看,相亲相爱是夫妻,打打闹闹啊,干脆就分离。” “也难怪吴大鼎啊,结婚五年了,那婆娘硬是不替他下个崽。他咋个不恼火呢!” “这倒真是恼火。比他们后结婚的,娃娃都在满地爬啰。” …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跑去看那两口子打闹了,只剩下新郎和新娘,孤单单地站在知青点门口,面面相觑,颇为尴尬。 “回屋里休息一会儿吧。”矫楠柔声提议着。 宗玉苏眼里噙着泪,幽怨地瞅了丈夫一眼,默然点点头。 两人先后退进知青点的灶屋。女生寝室里,秦桂萍肩上背只两用包,左手提只旅行袋,右手拿着两条新毛巾、一本塑料面日记簿,微笑着走到新郎新娘面前,道: “刚才人那么多,我正寻思无法同你俩打招呼,把这些写张条儿留下。这会儿好了,人都走光了,我也该向你们俩道别了。原谅我不能自始至终参加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