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浸泡在鲜血里的范氏症 (第3/5页)
无事,这才放了一半心。他们虽然肯定有所猜测,但一定不清楚自己的处境有这么的危险。 “是我,是我回来了。” “快坐下快坐下。”母亲拉着我的手坐到沙发上,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客人。 “你是来采访的吧,不容易啊,这都能让你进来。”父亲说。 “是,我托了朋友,现在全国在这儿的就我一个记者。” “好。”父亲笑起来。 “好什么呀。”母亲白了父亲一眼:“这里可危险,虽然妈不清楚是什么病,但部队都出动了,一定是不得了。就是非典那会儿,医生护士都病了许多呢。我和你爸年纪都大了,你还小,听妈的话,等会就出去,别再…” 母亲还在叨唠着,却被父亲一把打断:“哎呀,让那多自己决定,你啰嗦什么呀。” 母亲眉毛一竖:“你知道什么。” 我连忙说:“妈,我已经是市委特批的记者了,怎么可能再缩回去。” 母亲叹了口气:“你坐着,我去给你切个橙子来,可甜了。” 我苦笑着拦住她:“你看我这样子怎么吃啊。” 母亲看我的密闭头罩,坐回沙发上,又叹了口气。 “你叹什么气啊,我们只是被隔离,又没染上病。那多啊,你知不知道这次是什么病?禽流感吗?”父亲问。 我摇摇头:“不是禽流感,是一种叫范氏症的怪病,具体…我也不太清楚。”我犹豫了一下,没把那些事说出来。他们当然不算是禁口令中的“无关者”但那样的死状,我想还是不要让他们知道的好。 “我今天刚刚获许进入采访,还不了解情况,只是听说范氏症是一种比非典更可怕的传染病,死亡率…死亡率很高。”我的声音不由自主地轻了下去。 “死亡率很高啊。”母亲的表情紧张起来:“那你可要小心啊,唉,唉。”她一付想劝我退出,又不知该如何开口的模样。 我眼眶又是一热,微微转过脸去,说:“我知道的妈,我可是一直想当战地记者,这次也算是了心愿了。” 母亲只是摇着头。 “您好,我是晨星报社的记者那多,您是我进入莘景苑封锁区的第一位采访者,请问您怎么称呼?”我突然拿出采访本和笔,对母亲说。 “啊…”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你这小子。” “我可是说真的。”我举起笔在空中虚写了几下,不屈不挠地望着她。 “我叫孙昉,我也有个儿子在做记者呢,和你一样大,有什么要问的就快说吧。”母亲先是板着脸,说到后来忍不住又露出笑容。 我也笑了:“请问您是什么时候知道小区被封锁的,之前有什么预兆吗?” “那是大前天的晚上,十点十一点的样子,外面先是有警车的声音,一会儿救护车又来了,鸣笛拉了好久,吵的我们觉都没法睡。那时我还在想,不知是哪家出事了,又是警车又是救护车的,莫非是凶杀案?结果第二天,就是前天早上,我们还睡着呢,就有人按门铃,那是几点来着。”她转过头看父亲,问:“几点?” “五点半。”父亲说。 “对,五点半。我起来开的门,拉开门我吓了一大跳,那人就和你现在一样。”母亲指了指我身上穿的衣服:“他发给我们一张市疾病控制中心的紧急通知。”母亲站起来到餐桌的玻璃台板下面抽出那张通知递给我。 母亲又递给我另两张纸:“这些是后来发的。” “发这些的人还和你们说了什么吗?”看完这些我问。 “他们说要是需要和单位请假就把单位名称和电话写下来,由他们统一请假,不过我们两个都退休,也没这个麻烦。我当时问他倒底是什么病,他说不清楚,也不晓得是真不知道还是不能说。他说部队已经开进来了,是很正式的戒严,情况相当严重,让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两张纸上说的做。” “那这两天过得怎么样?” “不能打电话是有些不习惯,一开始我是真紧张,还是你爸说了句,他说紧张也没用,已经这样了,还是放松心情,心情好了抵抗力会上去,不容易被传上,而且说我们紧张,你在外面肯定比我们更紧张呢。好在电视还能看,退休在家里,也寂寞惯了,没事。” 听母亲这么说,我心里一阵过意不去,是不是以后该多回家里看看。 “我呢没事就往窗外看,倒看见了好几次。”父亲接口说:“前面八号楼里看来是有问题,出来了好些人,有的是跟着穿防护服的人走,还有一次是用担架抬出来的。那个老李,”他转头和母亲说:“就是每天早上都到亭子里打拳的那个,七十多岁了身体挺好的,有时我们傍晚散步还能碰到的。” 母亲应了一声,示意她想起来了。 “怎么,他也被传上了。”她有些紧张地问。 “应该是吧,我看见他跟着人走了。”父亲轻轻地吐了口气,眼角微微皱起,有些落寞。这一刻,我真的觉得,他苍老了。过了会儿,他说:“也不知老李能不能挺过来。” 怕是过不了了。我在心里说。 推开玻璃门,我走进了莘景苑小区临时医疗救护中心。 这原本是会所的大堂,现在进门左侧被几张桌子隔了个区域出来,三个穿着防护服的人坐在桌子后面,正拿着步话机和几位需要帮助的居民通话。在他们后面的地方,有一大堆东西,粗略看去,包括桶装水、大米、饼干。 “这里是救护中心,请说。” “我家里没饮用水了,那个桶不好都漏光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