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_译本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译本序 (第4/5页)

过什么悼念性的文字也没有听说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马特墓地去凭吊死者然而她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仲马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的去世虽然并不出人意外但毕竟来得太快了。我们从小仲马同她分手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判断至少小仲马仍在时时眷恋着她希望她能够早日恢复健康。而如今当他结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却得悉她的死讯心头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当他看到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遗物被拍卖一空的场面之后独自一人在玛德莱娜大街上漫步的时候心里便已经开始在酝酿《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情节了。更耐人寻味的是小仲马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识的安排。自然这是后话了。

    一八四七年六月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四个月之后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气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小说《茶花女》完成后没有立即表直到一八四八年即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才在巴黎出版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小仲马本人并没有陶醉在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就在小说《茶花女》问世后不久他立即尝试着手把它改编成话剧剧本。如果说小说《茶花女》的创作一帆风顺的话那么话剧《茶花女》的问世却经历了许多阻力和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马料想不到的阻力先来自他的父亲、剧作家大仲马。创作过许多话剧剧本的大仲马深知戏剧“这碗饭”不好吃力劝儿子打消改编《茶花女》的念头并断言这不是一个好的题材没有观众会欢迎它。但是小仲马却不为所动仍然一心一意改编创作剧本《茶花女》。而当大仲马读到他儿子写成的剧本《茶花女》时不由得感动得热泪直流并立即接受了它。然而当时法国的书报检查部门却又以“该剧不符合道德规范”为借口进行无理刁难阻止话剧《茶花女》上演。为此小仲马不屈不挠地进行了近三年的努力争斗直到一八五二年二月二日话剧《茶花女》才获准在巴黎杂耍剧院演出。而这一天几乎正好是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的五周年纪念日。

    至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它几乎是与话剧《茶花女》同步进行的而且同小仲马本人毫不相干。当小说《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轰动人人竞相阅读的时候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正在巴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剧舞台并立即开始构思它的音乐主题。而当一八五二年二月话剧《茶花女》公演之后威尔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立即请他的好友皮阿威写出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然后便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谱写工作。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日歌剧《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剧院——菲尼斯剧场次公演。

    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或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它叙述的始终是男主人公阿尔芒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一生以及她同小仲马的一段感情纠葛尽管关于这段感情纠葛还有其他种种传说但大致经历便是如此读者们很容易便可以从小说或话剧《茶花女》的故事中现哪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哪些则是作者的加工和虚构。小仲马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一段交往只不过是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风流韵事而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普遍意义。这是因为无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感情如何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不幸的风尘女子之死不是一桩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社会现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怜的亲生母亲想到了社会的种种残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间的这些悲剧却往往又是在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马的创作观念因而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自觉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并意识到这是文学家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小仲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确含义但是读者们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听到作者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茶花女》这个爱情故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许主要就在这里。

    作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小说和话剧《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小说《茶花女》和话剧《茶花女》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优劣历来便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其实在我看来小说和话剧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其表现手法自然就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很难对二者进行比较。小说《茶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