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雷英夫与中共领袖 (第10/17页)
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的东厢房研究决定出兵朝鲜。随后,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地点就是居仁堂。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毛泽东与周恩来谈话,联系总参作战室当初提出的预测和判断,都认为小参谋可以有大作为,由此决定加强正规化建设,作战参谋可以负起职责参与出谋划策,这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雷英夫也参加了。 有一个场面雷英夫记得特别清楚。 林彪脸露病态倦容,声音缓慢低沉地说:“我们打了几十年仗,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人心思和,现在再去出兵打仗不得人心哪,国内困难也很多,经济是一个烂摊子,军队没有改装,还有十几万土匪在活动。对国民党作战我们有把握,美国高度现代化,加上原子弹,能否取胜我没有把握。请中央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周恩来那时对林彪是比较尊重的,平时交往也很热情礼貌。但这次会议上,林彪刚唱几句低调,周恩来便立刻打断,严厉批评地说:“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而是讨论怎么出?是怎么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决定!” 彭德怀像打机关枪一样接过话头说:“无非是等于我们解放战争多打两年嘛,如果我们不出兵,美国人占领了朝鲜,我们还是不得安宁。这个兵是非出不可!” 出兵前后,为了举国一致,同仇敌汽,周恩来对民主人士作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纷纷向共产党出谋献策。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便是黄炎培。 出兵大策一定,接着便是怎样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了。 开始,毛泽东与周恩来研究,想用“支援军”的名义出兵。初步意见定下来,决定征求一下民主人士的意见。在此类问题上,毛泽东历来看重岁数比较大的民主人士:“多征求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阅历广,有许多经验,此类事情他们办法多。” 果然,一旦征求意见,黄炎培出来了,求见毛泽东。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同听取黄炎培的意见。 “有个问题要考虑呀。”黄炎培诚恳而又关切地望望毛泽东,又望望周恩来“自古道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好打。” “我们叫支援军,”周恩来说“支援朝鲜人民嘛。” 黄炎培摇头:“这样叫是不是师出无名?这个需要考虑。”“怎么是师出无名?” “支援军那是派遣出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国家吗?我们是不是要跟美宣战?” “噢,有道理!”毛泽东伸手从笔筒里抓起一支铅笔,将“支援”两字一画,改写两个大字“志愿”而后挪笔于桌,欣然道:“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国与国的对立。” 周恩来兴奋地做了一个手势:“对,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兵。” 黄炎培频频点头,笑道:“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 于是,毛泽东一道命令,聚集东北的几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换上了那种轧出许多道线的军装,当时人称“国际服”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这么产生了。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赶到东北,与东北军区的领导们谈话时,不无诙谐地苦笑道:“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我也不会志愿的。现在他打到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回答声震屋宇。 姑娘不自愿么,他高主席还要耍混? 朝鲜战争期间,凡重大决策,比如是否出兵、五次战役、打到汉城撤不撤回来、防敌空降登陆等问题,从志愿军方面来说,都是由毛泽东亲自作出决定。但具体实施及大量实际事物的处理,前线主要是彭德怀,后方主要是周恩来,由他们来贯彻落实。 雷英夫曾回忆说:毛泽东作重大决策时,与他指挥打仗一样,喜欢打歼灭战。他总是集中全部精力去思考解决主要矛盾,连续几天可以“目中无人”“目中无事”直到想透彻,作出最后决断。这时,他才可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 周恩来更多的是处理实际事务,所以同毛泽东又不一样。 他的军事参谋郭英会回忆说:“他没有一天不会见几十个人,没有一天不看上百份电文,没有一天不处理几十几百件大事小事。”抗美援朝初期,宣传、统战、弹药、给养的生产调运是重点,这段期间周恩来几乎天天要见宣传部长陆定一、统战部长李维汉、总参谋长聂荣臻和总后勤部长杨立三。郭英会回忆说:“周恩来生活和办公的西花厅分前后院。前院接待外宾和民主人士,后院接待党内军内负责人。白天黑夜就看见总理忙完前院跑后院,忙完后院又跑前院。总理的办公室跟我的办公室一墙之隔,李维汉、陆定一、聂荣臻、杨立三每星期至少有三次,坐在我的办公室里打瞌睡,等总理过来…”出兵后,美国飞机疯狂轰炸铁路公路运输线。于是,铁道部长滕代远、吕正cao又成了西花厅的常客。接着,我们决定志愿军空军参战,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苏联顾问有段时间每星期都要来几趟。后来又是细菌战,周恩来又亲自组织医务人员分析化验,组织专家鉴定,搞宣传展览。到了边打边谈判时,周恩来每天下午都要和住在开城的李克农、乔冠华通话联系,听取汇报,研究第二天的发言及斗争策略…郭英会这样描述周恩来的一天:他一天大约睡四小时。下午三点是他起床的时间。他动作很快,一旦被卫士摇醒,清清脑,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厕所。大约需一小时。他在厕所里要浏览一天的报纸。要批发紧急电文。要将秘书标出的重要文件审阅签发,答复一些紧急的口头请示。有时还要接见有急事的领导干部。比如廖承志,经常在厕所坐在周恩来对面请示汇报。所以总理身边的人都把厕所叫第一办公室。上过厕所就去洗漱,很快,然后来到饭桌旁吃早饭。在饭桌上,要口头答复大量的请示汇报,偶尔也有需要动手签名的时候。所以饭桌被身边人称为第二办公室。早饭后,便是大会小会接见谈判等等活动。夜里十二点回“第二办公室”——饭桌前,吃午饭,继续他的听取口头指示汇报,作口头指示答复的工作。午饭后到办公室——真正的办公室第三办公室——戴上套袖,开始批阅大量文件电报。因为下半夜除了毛泽东可能找他,别的人都休息去了,是二十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