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灵2·万事皆波澜_第三章愁客思归坐晓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愁客思归坐晓寒 (第1/4页)

    第三章 愁客思归坐晓寒

    ——出自《全唐诗》一百七十八卷·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韦庄内庄,祠堂小室。

    彼得和尚这一声“父亲”喊得无烟无火,淡薄之至,也不知是佛性澄净,还是心中存了愤懑。

    “这些年来,委屈你了。”

    轮椅上的韦定邦脸上的表情被蚯蚓般的深色瘢痕掩盖,看不出喜怒,只能从声音分辨出几丝苍凉的叹息。彼得和尚淡淡一笑,不再多说什么,他身处密室仍旧执佛家礼,态度已经表得很明确了。韦定邦见他不愿叙旧,也没强逼,又恢复成了威严的族长模样,很快转入正题:“关于青莲现世,究竟是怎么回事?”

    彼得和尚把前因后果详细一说,这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韦定邦听罢,闭上眼睛半天不曾作声。过了半晌,他才缓缓开口:“这么说,青莲遗笔本是势然他找到的?”

    “不错,此人老谋深算,他这一次重新出现,必然是有所图谋。”

    提到这个名字,两个人的表情都为之一凛,俱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场轩然大波。彼得和尚只是听说,尚且心有余悸;韦定邦亲身经历,自然更加刻骨铭心。

    韦定邦道:“青莲不必说,咏絮笔也是罕有之物。想不到韦家经营这么多年,还不及势然一人之力。”他神情有些黯然,又抬头道:“那个韦小榕,是何等人物?”

    彼得和尚摇摇头:“我没有见过,只是听罗中夏转述而已,不好妄下判断。罗中夏还是个年轻人,他自己也是稀里糊涂,不足为凭。”

    韦定邦又道:“既然退笔冢的事是韦小榕所传,那必然是出自于韦势然的主使。罗中夏此去凶多吉少,你们只让二柱子跟着,有欠考虑——何况老李既然知道青莲的事,诸葛家一定会闻风而动。”

    彼得和尚道:“不妨,咱们撒出去寻找秦宜的人还没回来,我已经通知了他们在沿途支援,相信不会有什么闪失。”

    韦定邦“嗯”了一声,忽而叹道:“这么多年,势然他都已经有自己的儿子、孙女啦。”言语间竟有些羡慕。彼得和尚心中一动,知道父亲所说不是自己,而是另有所指。韦定邦一直对自己儿子的离开耿耿于怀,所以当秦宜自称是韦情刚的女儿,他才不疑有诈。他已经不是全盛时期那个刚毅果决的族长,和所有的老人一样,亲情要强过其他一切。

    彼得和尚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纠缠过多,他开口道:“关于诸葛家,我倒是另外有看法。”

    “哦?”“在法源寺的一战,我发现欧子龙和诸葛淳两个人言谈之间,似乎是背着诸葛家来做这件事的——即使是诸葛家,也绝不会容忍杀人取笔这种大逆之事——我总觉得背后另有波澜,搞不好诸葛家也被蒙在鼓里。”

    “老李那个人,可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蒙蔽的——这事你我知道就好,暂且先不要说出去…”韦定邦顿了顿“那枝笔就是罗中夏体内的点睛笔吧?”

    “正是。”

    “…点睛、五色、凌云、麟角、画眉、咏絮,以往几十年都不会出一枝,现在却如此频繁,难道真应了那句『青莲现世,万笔应和』的谶言…”老人的指头在椅背上轻轻敲击着,发出钝钝的声音。

    “这是山雨欲来之势啊,我总有不祥的预感…”

    “青莲只是个开始,管城七侯只怕都会陆续复苏,无论是诸葛家还是韦家,只怕都将进入多事之秋。”韦定邦皱起眉头“这件事已经牵扯进了太多人,不得不慎重,看来有必要把族里的房长和长老都召集过来开个会。”

    他的脸色变得有些苍白,这场谈话消耗了太多体力,让这位老人有些衰弱。他虚弱地挥了挥手,示意谈话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屋外门屏响动,刚才的护士少女走进屋子来,看也不看彼得,干净利落地为老人又吊上了一瓶药水,挽起他的袖子,在静脉注射了一针。

    彼得鞠了一躬,转身离开,韦定邦忽然睁开眼睛,又叫住了他:“彼得。”

    “唔?”

    “这一次的笔灵归宗,你还是参加吧。以你的资质,相信能选中一枝灵笔,家里也多一份力量。”

    彼得和尚微微一笑:“诸法空相,一切都是空,都是拿星啊。”

    “拿星?”

    “拿星就是nothing,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说完他消失在门口,不曾回头。

    当天晚上,韦家的几位长老和诸房的房长都来到了内庄的祠堂内,黑压压坐了十几个人,个个年纪都在六十上下。祠堂里还有几把紫檀椅子是空的,前一阵子因为秦宜的事情,族里派出许多人包括曾桂芬去追捕,来不及赶回来。

    韦定邦坐在上首的位置,韦定国和彼得和尚一左一右。电灯被刻意关掉,只保留了几枝特制的红袍蜡烛,把屋子照得昏黄一片。

    听完彼得和尚的汇报以后,长老和房长们的反应如同把水倒入硫酸,议论纷纷。也难怪他们如此反应,青莲现世这事实在太大,牵涉到韦家安身立命之本,是这几百年来几十代祖先孜孜以求的目标。长老、房长们从小就听长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