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灵2·万事皆波澜_第十二章此处别离同落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此处别离同落叶 (第1/3页)

    第十二章 此处别离同落叶

    ——出自《全唐诗》一百七十三卷·李白〈寄崔侍御〉

    韦庄藏笔洞,先祖墓龛前。

    两侧先祖遗骨肃立,两代族人彼此对视,均沉默不语。

    最后还是韦定国率先打破了沉默:“没想到,你只看了一眼就推断出来了。”

    彼得和尚扣着佛珠,冷冷说道:“我听说韦家有一位前辈,曾经为探求王羲之的笔灵,不幸丧身,尸骨无存,想来这一个空龛就是为他所设了。你这时给我看那个永字,难道不是暗示那位前辈埋骨之地,就在云门寺吗?”

    韦定国不置可否。

    “那位前辈既然死无葬身之地,说明云门寺就是个危险的所在,甚至可能与王羲之的笔灵有关。”彼得和尚语气中颇为懊悔“我先前只想到了云门寺与智永禅师之间的关系,却没向上追溯与书圣之间的渊源。若早想到此节,我就该提醒罗中夏和二柱子他们!”

    韦定国赞道:“只看一个永字,就能立刻推想到这么多,真是让人佩服。彼得你果然是这一代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立刻又补充了一句:“之一。”

    “排除一切可能以后,剩下的无论多离奇,那也是正确答案。”彼得和尚引用了一句福尔摩斯的名言。

    韦定国道:“这你放心,我已经派了熔羽和他meimei去支援他们。”

    “真的是去『支援』吗?”彼得和尚露出一丝嘲讽的微笑。他们两个的手电筒都晃着墓龛,彼此在黑暗中都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只能从声音去揣测真实意图。

    “昨天我特意命令熔羽,无论如何也要阻止罗中夏接近退笔冢,把他带回韦庄。也许他们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族里组织上也下了很大决心。”

    “你们只是想把青莲笔强行带回韦庄而已吧,何必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他得到安全,我们韦家得到笔灵,双赢的局面。”韦定国平静地回答。

    “这么说,你们去夺他的笔,非但不是害他,反而是救他喽?”

    “不错,如你刚才推测的一样:他们现在靠近退笔冢,很可能会遭遇双重危机。”

    彼得和尚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叔父:“什么?双重危机?”

    韦定国神色一黯,背过手去,徐徐在这个空旷幽静的地下洞xue里来回踱了两步,方才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叫你来此地的缘故了。”彼得和尚没作声,等着他的下文。

    “这要从那位前辈说起。”韦定国继续说“据族谱记载,他叫韦檄,是我们『定』字辈之前的五代祖先。韦檄祖先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发愿要找齐管城七侯,重启笔冢,振兴韦家。你也知道,管城七侯绝迹了几百年,留下的记录少之又少,当时族里没人认为他能成功。他一怒之下就弃家而去,扬言不找齐七笔誓不回家,从此杳无音信。后来他给族里发了一封信来,只说自己在云门寺,王羲之可能有笔灵在此。族里闻讯派人去找他,他已经尸骨全无,云门寺发生了什么,也无人知晓。”

    彼得和尚听了心中一颤,心想这云门寺内隐藏着什么东西,竟然如此凶残,而罗中夏他们究竟是否会碰到…

    “韦檄虽然狂妄,但终究是为韦家而死,于是族里就在这藏笔洞内特意为他设立了一个衣冠龛,还写了一个永字,以资纪念。这件事一直都是韦家的秘密,除了韦檄的亲人和族内长老以外,没人知道。”

    韦定国说到这里,抬腿吃力地爬上岩丘,来到永字石龛前,招手示意彼得和尚也过去。等到彼得和尚也爬过去以后,韦定国先恭敬地拜了拜,然后从石龛里取出那本薄薄的册子递给他,说:“你来看看这个。”

    彼得和尚接过册子,用手电筒去照。原来是一封信,纸张已经发黄发脆,必须小心地捏住两侧。信上的墨字龙飞凤舞,颇见功力,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这就是当时韦檄写给族里的信。”

    彼得和尚就着手电光仔细去看,上面写着:

    “族内见字如晤:秦望之间,当有所得。管侯之事,克日必成,则吾族之幸,中兴有期矣。”

    寥寥数字,雄心跃然纸上。

    彼得和尚把信重新放回龛内。

    “好吧,那么他和现在这件事有什么联系?”

    “我仔细查过族谱,韦檄一脉人丁一直不旺,很快就被排除出本家,成了一个衰弱的分家。而这一脉到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传人。”韦定国目光一下变得格外凌厉,一字一顿地说道:“这个人就是韦势然。”

    “韦势然?”彼得和尚听到这个名字,也是一惊。这人从一开始就在罗中夏背后若隐若现,身上笼罩着诸多谜团,原来他与韦家竟然还有这么一层奇妙的联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