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四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四十四 (第5/8页)

匣的装饰与皇后的宝玺相同。

    皇太子妃的册宝。

    册符用黄金,两叶片,重一百两,每一叶片高一尺二寸,宽五寸。

    用锦帛铺垫册,用红色丝带联缀册,用锦褥衬垫册,用红色绫罗嵌有金线的袱单裹册。

    它的盒子用潭金沥粉云凤图案装饰,内有纯银钉铰,镶嵌着金丝的铁质锁匙;外面用红色绫罗嵌有金线的袱单覆盖。

    皇太子妃的金宝的形制不知详惰。

    洪武二十八年重新规定,祇授予金册,不用赏玺。

    亲王的册宝。

    册符的样式与皇太子相同。

    他的宝玺用金,龟形印纽,按照周尺为五寸二分见方,厚一寸五分,宝玺文字是“某王之宝”

    宝池、宝盒的装饰,与皇太子的宝玺相同。

    装宝玺的匣子上的装饰,雕刻有蟠螭图案。

    亲王的妃册印。

    她的金册,高比太子妃的金册少一寸,其余样式全都相同,册文比照亲王而定。

    她的金印的样式不知详情。

    洪武二十八年重新规定,只授予金册。

    公主的册印。

    银质册符二片,镑刻文字镀金,用红色锦褥铺垫。

    册匣用浑金沥粉蟠螭图案装饰。

    她的印和宋代的形制相同,用金,龟形印纽,印文是“某国公主之印”

    五寸二分见方,厚一寸五分。

    印池用黄金制成,宽取其能容纳印。

    印的外匣用木,用浑金沥粉盘凤图案装饰,中间的匣子用金质镶嵌蟠凤图案装饰,里面的小匣,装饰如同外面的匣子。

    亲王世子的金册金宝。

    承袭只授予金册,承传用金宝。

    世子妃也用金册。

    洪武二十三年,铸造世子妃印,形制比照王妃,金印,龟形印纽,篆文是“某世子妃印”

    郡王,镀金银册、镀金银印,册符上的文字根据世子而定。

    郡王妃祇有镀金银册。

    功臣的铁券。

    洪武二年,太祖打算分封功臣,商议制铁券,但没有固定的形制。

    有人说台州人堡鱼二有家藏的昊越王钱刨所得唐朝赐给他的铁券,就派使者取来,依照它的样式加以增损。

    它的形制像瓦,分为七等。

    公二等:一等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一等高九寸五分,宽一尺六寸。

    侯分三等:一等高九寸,宽一尺五寸五分;一等高八寸五分,宽一尺五寸;一等高八寸,宽一尺四寸互分。

    伯分二等:一等高七寸五分,宽一尺三寸五分;一等高六寸五分,宽一尺二寸五分。

    外面详细地刻有履历、赐予的封号等级以记录他的功劳;中间刻有免罪、碱禄的次数,以防止过错。

    文字用金镶嵌。

    共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半颁给功臣,右半藏于内府,如有事就合起来,以资取信。

    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一并赐予铁券。

    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

    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颅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昊良、昊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赐给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以及已死的公徐达、李文忠,侯昊杰、沐英,共八家。

    永乐初年,靖难功臣也有被赐予铁券的。

    百官印信。

    洪武初年,铸印局铸造朝廷内外各司印信。

    官正一品,银印,三台,三寸四分见方,厚一寸。

    六部、都察院和在外的各都司,都是正二品,银印,二台,三寸二分见方,厚八分。

    其余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三寸一分见方,厚七分。

    惟独衍圣公以正二品,有三台,银印,是景泰三年赐予的。

    顺天、应天二府都是正三品,银印,二寸九分见方;厚六分五厘。

    其余的正三品、从三品官,都是钢印,二寸七分见方,厚六分。

    只有太仆、光禄寺和在外盐运司,都是从三品,钢印,长宽各减少一分,厚度减少五厘。

    正四品、从四品,都是钢印,二寸五分见方,厚五分。

    正五品、从五品,都是铜印,二寸四分见方,厚四分五厘。

    只有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长宽各减少一分,厚度减少五厘。

    正六品、从六品,都是钢印,二寸二分见方,厚三分五厘。

    正七品、从七品,铜印,二寸一分见方,厚三分0正从八品,都是铜印,二寸见方,厚二分五厘,正、从九品,都是钢印,一寸九分见方,厚二分二厘。

    九品官以外,没有入流内的官员,用铜制绦记,宽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

    以上都是直形印纽,刻九迭篆文。

    起初,杂职人员也是方印,到洪武十三年纔改为条记。

    所有百官的印信,只有文渊阁为银印,直形印纽,一寸七分见方,厚六分,刻以小篆篆文,确实推重它。

    武将中被委以重任的,征西、镇朔、平蛮等将军,用银印,虎形印纽,三寸三分见方,厚九分,刻以柳叶形篆文。

    洪武年问,曾经用上公佩带将军印,后来以公、侯、伯以及都督充任总兵官,称马“挂印将军”

    有战争征伐,就命令总兵佩印前往,凯旋回师就把所佩的大印上交给朝廷。

    此外,只有漕运总兵,印信和将军印相同。

    那些在外地镇守的总兵,参将挂印,是洪熙元年开始的。

    有挂将军印的文臣,王骥以兵部尚书征讨湖、贵苗人,挂平蛮将军印;王越以左都御史镇守大同,挂征西将军印。

    其它文武大臣,有接受皇上敕令而权力大的,有的人赐予铜制关防,直形纽,宽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用九叠篆文镑刻,即使宰相巡行边疆,与部曹官没有差异。

    只有正德时期,张永征伐安化王,用金铸印,嘉靖年问,顾鼎臣留守京城,用象牙雕刻关防,都是特赐。

    当初,太祖重视御史一职,分河南等为十三道,每道铸造二颗印,印上文字为“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管其中一颗,另一颗藏在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