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一百七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七十 (第10/14页)

云南布政使,因太仆寺召他回京而未成行,改为吏部右侍郎,此时,祐已去世。

    祐墨守其师胡居仁的学说,在狱中著《性书》三卷,其中说道,程朱专以“诚敬”二字教人,学者若真能去掉不诚不敬便可,否则不能达到古人的修养境界。当时王守仁著《朱子晚年定论》,认为朱子之学最终归于存心养性。余祐则认为“:朱子论心学有三个阶段的变化,存斋记述他的话,是他年少时的见闻,后见到延平,才感到过去所说的不对,聆听五峰之学于南轩,其言论又有变化。最后改定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言论,然后本质与现象不偏废,动静交相作用,这就是朱熹最后的定论。怎能把朱熹少年时的见识说成是晚年的定论?”这种见解公开后,守仁的门徒也不敢非难。

    蔡清,字介夫,晋江人。年少时到侯官,跟从林王比学《易》,尽得其精髓。成化十三年(1477)乡试第一,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请求归家讲学,而后选为礼部祠祭主事。王恕主持吏部工作时,器重蔡清,调任稽勋主事。清向王恕提出两条建议,一是整顿纪纲,一是荐举刘大夏等三十余人,恕均采纳。不久,因母亲去世归家守丧,三年期满复官任祠祭员外郎,后改任南京文选郎中。有一天忽然心动,请求归家奉养父亲,回家仅两个月父亲便去世。从此居家教授学生,再不出来做官。正德改元,起任他为江西提学副使。宁王宸濠骄横无忌,每月初一、十五,地方官员都先去朝拜宁王,次日才去文庙,清认为这样不妥,应该先文庙后宁王。宁王生辰,令各地方官员穿朝服去庆贺,清认为此不合礼制,只把平时系在衣服前的围裙解掉而前往参拜,宁王颇不高兴。宁王要求恢复护卫,清背后非议。宁王欲诬陷他诋毁诏旨,清则请求辞职归家。宁王假意挽留,并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清之子为妻,清则坚决辞官而去。刘瑾知道天下人在非议自己,于是援用蔡京召杨时的故事,起用蔡清为南京国子祭酒。朝命刚下,而清已去世,这时是正德三年(1508),寿终五十六岁。

    蔡清的学术思想,最初主张静,以后主张虚,故以虚为其斋名。清平生凡事必亲自实践,虽贫而好施舍,同族乡党都依赖于他。他以精通《易》而著称。嘉靖八年(1529),其子推官存远将他所著《易经》、《四书蒙引》呈送朝廷,诏令刊刻流传于世。万历中追谥文庄,赠礼部右侍郎。其门人有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赵逯、蔡烈,均为当时名儒。其中以陈琛最称著。

    罗钦顺,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后迁调南京国子监司业。与祭酒章懋一同教导士子。不久,送父母返乡,并请求在家奉养。刘瑾大怒,削去钦顺官职,降为平民。刘瑾被诛后复官,调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再调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回北京任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命他代理尚书。不久调任南京吏部尚书,为省亲请求回归故里。后改任礼部尚书,这时正值父母去世,须在家守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朝廷再起任他为礼部尚书,他辞谢而不就任。再改为吏部尚书,并下诏催促他赴任,他仍推辞。最后,准许他退休,仍由地方政府按时付给禄米。钦顺所以多次不肯奉诏赴任,因为当时有张璁、桂萼这班人执掌朝政,他们树立权势,排斥正人,钦顺耻于与他们同列。

    钦顺在家闲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潜于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创立“心学”,一时间有才学的人,不约而同皆拜他为师。钦顺致书守仁说“:圣人教化世人:既要研究学问,又要身体力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其教训是很清楚明白的。如果不向外界学习,而只在内心反省体验,则‘正心诚意’四字无所不包,又何必于入门之际而忙着去研究各类事物呢?”王守仁回信说“: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学问未尝不是内心之事,而内心反省体验也曾抛弃身外之物。”二人就“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这个传统主题进行反复辩论,直至王守仁去世。

    钦顺的学术研究,专心致力于穷理、存心、知性这三个命题。开始从佛学入手,后渐渐认识到佛学中的错误,便排斥佛学。他指出:“佛学之明心见性,与我儒学之尽心知性外表相似,而实质不同。佛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今人的明心之说,与佛家的禅学混为一谈,殊不知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道理不明就是因此而造成的,钦顺不能为之耽忧。”因著《困知记》。

    钦顺自号整庵,享年八十三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1408)中举。五岁时见到《河图》、《洛书》,便去问他的父亲。长大后专心研究性理。他做学问必亲自实践,以求静心为要领。在读宋儒所著《太极图》、《通书》、《西铭》这些著作时,不禁感叹说:“道就在这些书里面。”意志坚定地进行研究,坐位下踏脚的砖都被磨穿了。他对父母十分孝敬,父亲好佛学,他著《夜行烛》进呈父亲,其中说:“佛学以空为性,不是自然界赋予之性。老子是以虚为道,而不是引导人之本性发展的道。”父亲十分欣赏他的见解。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在庐墓旁守丧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十分喜爱,便抛弃佛经、巫术、风水、时运之说。他上书本县县令,毁掉yin祠百余座,设立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祷丰年。逢灾荒之年,劝官府赈济,使百姓免于死亡。任霍山学正时,提倡孔孟之学,诸生听从其教诲,郡内之人都受到教化,以诉讼为耻。知府郭晟问他如何治理政事,他说:“要公道廉洁,公道则民不会谩骂,廉正则衙吏不敢欺骗。”晟恭敬地接受这个意见。他父母去世,渑池、霍州的生员都到他护守的墓边就学。守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蒲两县各上书争着要他。霍州先奏故至霍州。端在霍州先后十六年。于宣德九年(1434)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诸生哀悼三年,霍山人民都为之哀悼,连童子都流泪。因家贫不能运回家乡安葬,留葬霍州。二子曹瑜、曹琛,在霍山守墓,相继去世。葬父亲墓侧,后来才迁回渑池。

    端曾说:“要学到圣人之道,须在太极上立脚根。”又说:“做人须为志士、勇士,不忘向上。”又说:“孔子、颜渊乐于仁,孔子安于仁义而乐在其中,颜渊不违仁而致其乐,程子令人自得其乐。”又说:“天下无性外之物,性无所不在,性就是理。性的别名曰太极、曰至诚、曰至善、曰大德、曰大中,名不同而道则一。”

    当初,伊、洛诸儒,自程明道、程伊川之后,刘洵、李吁等人投入二程门下,元代河南许衡、洛阳姚枢讲道于苏门,北方之学者都奉为宗师。至明朝兴起三十余年,曹端崛起于崤、渑间,倡明这宏伟独到的学术,被当时人推为明初理学之冠,所著书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