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七十 (第11/14页)
《孝经述解》、《四书详说》、《周易乾坤二卦解义》、《太极图说》、《通书》、《西铭》释文以及《性理文集》、《儒学宗统谱》、《存疑录》等。 霍州李德与端是同时人,也讲学于本乡,会见曹端后对诸生说:“学不厌,教不倦,乃曹子之盛德。他了解古今,通晓事变,我的学识很少能赶得上他的。古人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已得到了‘人师’。”拜辞而去。端也风格高尚,命诸生将李德请来讲学。 曹端曾著有《川月交映图》,模拟太极,故学者称他为“月川先生”去世后,被世人谥为静修。正德年间,尚书彭泽、河南巡抚李桢都请求将曹端供奉于孔庙一同祭祀,这个请求未能实现。 吴与弼,字子传,号康斋,崇仁人。父吴溥,建文时为国子司业,永乐年间为翰林修撰。与弼十九岁那年见到《伊洛渊源图》一书,非常仰慕。他不去参加科举考试,闭门尽读《四子》、《五经》及程朱的著作,数年不下楼。中年时,家境更贫,他参加耕稼,凡是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对于四方前来求学的人,他教诲不倦。正统十一年(1446),山西佥事何自学向朝廷举荐,请授他文学高职,后来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宁又向朝廷荐举,他都不肯接受。他曾叹息说:“宦官、佛教不除掉,要想天下治理好,是困难的。”景泰七年(1456),御史陈述奏请朝廷聘请他为皇帝讲经,或在国子监讲学,教育贵族子弟。朝廷诏令江西巡抚韩雍备礼聘请,他仍是不肯就职。 天顺元年(1457),石亨打算召来一些贤者,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便与大学士李贤商议,嘱咐他起草奏疏,向皇帝推荐。英宗命李贤起草诏书,遣行人曹隆带着礼物庄重地征召吴与弼上京。与弼到了朝廷,被授左春坊谕德之职,他上疏辞谢。皇帝在文华殿召见,问他为何辞职,回答说:“我不过是个贫贱之人,本无高深学问和高尚德行,陛下听到的并非真实情形,又不幸有好狗马的毛病。朝廷令使臣带重礼来召我,臣惭愧地受到特殊优待,不能不勉力来到京师。我今年已六十八岁,实在不能为官。”英宗说“:在宫中做官,事情不多,不必推辞。”赐锦缎酒食,遣宦官送回住处安息。并对李贤说:“此老头并非迂阔之人,务必令他就职。”皇上对他待遇越优厚,他辞谢得越坚决,上疏说:“臣学术浅陋荒疏,如果冒昧受禄,必耽误公事。”皇帝不许。与弼不得已,只有请求不穿朝服,仍住在馆舍中,借读于秘书阁。在京师留住了两月,因病力请回乡,在李贤的劝说下,皇帝同意了,派行人送还,命当地官府每月给与弼米二石。与弼回家后,上表称谢,并陈奏尊崇圣人之学说主张、广建学校等十事。成化五年(1469)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吴与弼初到京师,李贤推他上座,以尊敬师长之礼相待,而令编修尹直坐于侧。尹直非常气愤,出来就诽谤与弼。与弼回到家乡,知府张王贵求见不得,很不高兴,募人代与弼的弟弟投文控告与弼,张王贵立即派人把与弼逮捕至府衙大加侮辱,然后送回。与弼知道这不是出自其弟本意,仍与他友爱。编修张元桢不知张王贵诬陷与弼一事的始末,致书讥笑他,其中有“上告素王,正名讨罪,岂容先生久窃虚名”之语,尹直也把这件事写在《琐缀录》中。有人说与弼在为石亨族谱所写的《跋》中,自称“门下士”,士大夫因此对与弼有非议。后来顾允成指出“:这是那些爱管闲事的人干的。”后来,吴与弼的学生都能入祠享受祭祀,而与弼却不能。所著《目录》,都是记录自己平生学问所得。 其门人最著名的有胡居仁、陈献章、娄谅,其次是胡九韶、谢复、郑伉。 陈真晟,字晦德,漳州镇海卫人。最初参加乡试时,听说官府防察过严,不按礼节对待士人,深以为耻辱,激愤之下拒绝参加考试,从此潜心圣贤之学。读《大学或问》,见朱子反复强调主敬,乃知“敬”为《大学》的起点和基础。又得程子‘主一’之说,便专心研究,他说“:《大学》的诚意是铁门关,‘主一’二字是开关的玉钥匙。”天顺二年(1458)至朝廷呈送其《程朱正学纂要》。该书首先采用程氏学说的体制,其次采取朱子的论述,再次做二图,一图说明圣人的思维随天地一同运行,一图说明治学的思想要遵循天地运行规律,最终落脚于推举贤明导师,辅助太子,重视教育。朝廷命礼部讨论书中的建议,但为侍郎邹干搁置不办。真晟回到家中,闻知临川吴与弼在本乡讲学,便去请教,路过南昌在张元祯家留宿,俩人谈论后,元祯大加推崇,对他说:“圣人之道,自程朱以后,只有先生得其真义,至于康斋(吴与弼),不可求见,也不必求见。”于是他又折回福建,深思静坐,自号“漳南布衣”成化十年(1474)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真晟没有拜过师,只是从流传下来的经书中得到学问。他自己感到居于海滨偏僻之地,应出去访求当世学者,虽未同吴与弼讨论过学问,但二人学说颇相近似。 吕柟,字仲木,高陵人,别号泾野,学者称他“泾野先生”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第一,授修撰。刘瑾与吕柟同乡,想召他去,柟推辞不去。瑾恼恨柟为人正直,欲杀他而后快,柟称病辞官而去,直到刘瑾被诛后,才由人荐举复其官职。乾清宫发生火灾,柟应诏陈奏六事,其中说要除去义子,遣散番僧,取回镇守太监,这些都是别人不敢说的话。这年秋,因父病辞职归家。由于都御史盛应期,御史朱节、熊相、曹皀等多次上书举荐,世宗即位后首先召柟回朝。柟上疏劝皇上勤学,以促进新政,其中说“:严格要求自己,即使独处而无人注意时,也要谨慎不苟;对上能符合天意,亲贤人远谗言,对下与百姓心心相通,这样才可以使天下太平。” 在讨论登基大礼问题上,与张桂意见不合。他自陈十三事,其中说大礼未定,而向皇上说奉承话日多,皇上应引为己罪。世宗大怒,将他下狱,贬为解州判官,代行州事。吕柟在解州抚恤那些孤独无靠的人,鼓励发展农桑,兴修水利,筑堤保护盐池。推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寻求子夏的后裔,建立司马温公的祠堂等等。四方学者前来的日多,御史将解梁书院给他们居住。嘉靖三年(1524),御史卢焕等又多次向朝廷举荐,因而升任南京宗人府经历,后调任尚宝司卿。吴、越、闽、楚的学士随从他的有百余人。后晋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太庙火灾,自己请求罢官,未准。选为国子监祭酒,晋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兼理吏部事。世宗要亲自祭祀显陵,柟多次上疏劝阻,但奏疏未呈于皇帝。这时天象发生剧变,他乘时呈请辞官归家,六十四岁逝世。为哀悼他,高陵人关门闭户三天。解梁及四方学者闻耗,皆设灵位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