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一百七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七十六 (第7/8页)

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焦。。同年进士。年幼即聪敏异常,对刑律非常熟悉,受到湖广御史的重视。长大后,博览群书。十五岁乡试中举,名列第一,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当时,私塾课本的文章都用旧有的“翰林体”,李攀龙、王世贞的学风盛行后才有所改进。而黄辉刻意学习古文,以韩愈、欧阳修的文体为范本,使翰林院的文风又有所改变。在翰林院与他同事的人中,诗文要推陶望龄,书画则推董其昌,而辉的诗及书法均有名。焦。。在诗词界也颇有声名,但他自认为不如黄辉。

    黄辉由编修升为右中允,任皇长子的讲官。当时,皇帝宠爱郑贵妃,疏远皇后和皇长子。皇长子的生母王恭妃几乎死去。辉从宫中传达皇帝命令的小宦官那里得知这些情况,对同乡给事中王德完说“:这是国家大事,早晚会发生变故,若将此事写入史册,说朝中无贤能,你我将被后代耻笑。”德完为之激奋,委托辉为他起草奏章呈进。德完因此受到皇帝的惩罚,廷杖几乎使他丧命,打入狱中。辉不顾危险和困难,为德完送饭,进行援救。有人为他担心,劝他不要管,辉说:“是我使德完遭祸,岂可坐视不管?”辉爱好佛学,交游广,人们对他有所评论。这时已为皇庶子掌管经局,请假归家。其后,起任原官,又提升为少詹士兼侍读学士,在任上去世。

    陈仁锡,字明卿,长洲人。父陈允坚,为进士,历任诸暨、崇德两县知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仁锡十九岁,乡试中举。闻知武进县钱一本对《易》有研究,便去拜他为师,领会到《易》的中心思想。因多次考进士落第,更加潜心于研究经史,著述颇多。

    天启二年(1622),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偏修。第二年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满,被起任原职,不久任经筵讲官,并起草皇帝的文书。魏忠贤假报边功,要仁锡起草圣旨,封他公爵,仁锡不肯。魏忠贤的党羽强迫他,他坚决不从,并称:“有的是起草人,何必一定要我!”魏忠贤对他十分恼怒。过了几天,仁锡的同乡孙文豸,因唱《步天歌》被捕入狱,牵连到仁锡和同科进士文震孟,将有不测之祸。幸有人暗中营救,以削官为民了事。

    崇祯元年(1628),召仁锡回朝,官复原职。不久进升为右中允,负责国子司业事,再任经筵讲官。参预修纂神宗、光宗两朝实录,书成后进升为右谕德。他请假归家。过了三年起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刚受命就病逝。福王时赠詹士,谥文庄。

    仁锡讲求经邦济世,立志为国效力。其性好学,善著书立说,当时翰林院中,他的学问最渊博,几乎无人与他相比。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曾任编修及皇长子讲习官,任湖广副使时,为势豪所忌,辞职归家。后来又起任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均辞不就任。光宗即位后召为太常少卿,熹宗天启二年(1622)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为修纂《神宗实录》,其昌奉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的章疏及遗事,录成三百本。又将宫中未曾处理的奏疏中有关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材料,另编辑成四十卷。书成进呈皇帝,受到嘉奖。三年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政务,不久又转任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当时宦官横行,其昌只在任一年便呈请辞官。崇祯四年(1631)起任原官职,三年后又多次上疏,请求辞官返乡,为皇帝允准,并加太子太保衔。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赠太子太傅。福王谥文敏。

    其昌才智超人,年少就颇负盛名。华亭自沈度、沈粲之后,又有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其子是龙,均以书法闻名。后来其昌的书法超过以前各家。其昌开始习宋米芾体,后自成一家,名闻遐迩。其昌的画集宋元画家之长,自成一派,潇洒生动。来请他写字做画的人,每日不断,争相求购,视如至宝。有人把他比作米芾和赵孟兆页。同时代的书法大师还有监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国,称为邢、张、米、董四大家。又称南董北米。然其他三人远不及董其昌。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广公安人。都以才华闻名,世人称为“三袁”

    宗道,字伯修。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进为编修,后官至右庶子而逝。泰昌时(1620),追录光宗讲官,赠礼部右侍郎。

    宏道,字中郎,十六岁还是生员时就创立“城南诗社”,他是诗社之长。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归家闭门读书,其诗文强调抒写自己的灵感。被选授吴县知县,断案敏捷果敢,故公堂少事。与士大夫谈论诗文,以风雅自命。随后辞官而去。后起任顺天教授,历任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因病辞归。许久以后,又起任原官。不久,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又改为文选。在调任考功员外郎期间,立“岁终考察群吏法”他说“:外官三年一察,京官六年一察,武官五年一察,无一例外。”朝廷采纳这项建议。升稽勋郎中,后因病辞归,数月后去世。

    中道,字小修。十余岁做《黄山赋》、《雪赋》,共五千余言。长大后更加豪放,随两兄至京师求官。交结四方名士,足迹遍半个天下。万历三十一年(1603)始中乡举,又过十四年才成进士。由徽州教授,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进南京吏部郎中。逝于任上。

    以前,王世贞、李攀龙之学盛行,袁氏兄弟则不以为然。宗道在翰林院与同僚黄辉极力排斥王、李的文学思潮。他喜好唐朝白居易、宋朝苏轼,故命其书斋名为“白苏”宏道诗文更加清新,学者多舍弃王、李风格而学袁氏兄弟,称为“公安体”

    王惟俭,字损仲,祥符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潍县知县,后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三十年春,辽东总兵官马林因得罪了朝廷派去的税使高淮而被逮捕,兵部尚书田乐营救,皇帝大怒,田乐被流放,惟俭也被牵连削职归家。他在家中住了二十年,直到光宗即位后才起任光禄寺丞,后迁升大理寺少卿。

    天启三年(1623)八月,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正逢徐鸿儒起义,民多逃亡,辽东百姓来山东避难的人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