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一百七十六 (第8/8页)
无处安身。惟俭尽力将他们安置。五年三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未去上任。入朝任工部右侍郎,为宦官魏忠贤的同党御史田景新弹劾,又落职归家闲住。 惟俭天资聪敏,又好学。第一次被罢官后,努力研究经史百家。他认为《宋史》繁杂,便亲自删定,另成一书。他爱好书画古玩,万历、天启年间,世人认为他是“博学君子”,与董其昌齐名。 曹学牷,字能始,侯官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他二十岁就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闲居七年,致力于学习。后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蜀王府失火,估算修建费七十万金,要求拨款,学牷根据《宗藩条例》拒绝。天启二年(1622)任广西右参议。 当初,万历四十三年(1615)发生“梃击案”,刘廷元等主张将凶手作为疯癫jianian徒之罪处置。学牷著《野史纪略》一书,记述事件的本末。天启六年(1626)秋,学牷调任陕西副使,尚未起程,刘廷元依附于宦官魏忠贤而受到宠幸,弹劾学俭私撰野史,淆乱国法。将学牷削职为民,烧毁《野史纪略》的雕板。巡按御史王政新,因曾荐举过学牷,也被勒令闲住。广西大吏估计学牷将来必有大祸,把他留在广西,后来知魏忠贤无意杀学牷,才放他回家。崇祯初年,起任广西副使,学牷力辞不肯受任。 学牷居家二十年,著书于所居之石仓园,其《石仓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他收集经、史、子、集,按类分辑,进行了十余年,尚未完成,北京、南京相继陷落。唐王在福建即位,起任学牷为太常寺卿。不久,转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进升尚书,加太子太保。南明亡,学牷避入山中,自缢而死,年七十四岁。 学牷诗文甚多,总名为《石仓集》。万历年间,福建文风颇盛,实为学牷提倡的结果。 王志坚,字弱生,昆山人。父亲王临亨是进士,曾任杭州知府。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闲暇时邀同舍郎官结成读史社,自己撰有《读史商语》。调任贵州提学佥事,不愿去,请求归家侍奉双亲。天启二年(1622)起任督察浙江驿传。崇祯四年(1624)以佥事职督察湖广学政,礼部推举志坚的学政为第一等。六年逝世。 志坚年少时与李流芳同学,其诗文效法唐、宋名家。初为官时,住在吴门的古南园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先经后史,然后子、集。读经则先笺疏后议论。读史,先考证其依据,而后再加论述。读子则认为唐、宋以后无子书可读,应当取论说家中有益于理解经史者补入。读集则选定秦汉以后的古文为五编,考核唐、宋碑文、墓志铭,再援引历史传注,摘取各家学说,考察其事实之异同及文章之纯杂。对于佛教经典也深有研究。其诗作甚多,而自选者只七十余首。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与同乡张采同学,二人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1628)作为选贡生入京,同时人张采,字受先,也考中进士,两人闻名于京都。其后,采至临川为官,溥归家乡,聚集郡中名士共同复兴古学,组织文社,名为“复社”四年,溥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因父母去世,请假归葬服孝。在此期间,他努力读书,寒暑从不间断,四方慕名者争至其门,都称“复社”溥也尽全力接纳,交游日广,声名闻于朝廷。他评论了谁,谁就感到荣耀。于是来依附于他的人,都自夸说:“我是继承了东林。”从而为执政大官憎恶。 同乡陆文声,捐钱买得了监生,请求入“复社”,未被接受。张采又曾为某事打了他。于是文声到朝廷去报告说“:风俗之坏,皆由于那般读书人,以溥、采为首,创立复社,扰乱天下。”温体仁正掌握国家大权,令官府对他们治罪。这桩公案拖延了很久,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无罪,这三人因此遭到贬斥,皇帝严令追究。福建人周之夔曾为苏州推官,因犯过失而被罢官。他怀疑是张溥害了他,深恨于心。听说陆文声攻击张溥,也去向朝廷指控溥等把持官吏的审核,他之被罢职就是溥等所为,还指控“复社”恣意横行等不法之事。巡抚张国维等因指出周之夔被罢官与溥毫不相干,也受到皇帝的谴责。 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这时溥已去世,而“复社”一案尚未了结。刑部侍郎蔡奕琛与薛国观结为朋党,被捕下狱。他不知道张溥已经故世,还攻击溥,说他遥控朝政,自己被捕下狱就是溥干的。又说张采结党乱政。朝廷下诏,责令溥、采报告事情原尾。采上书说“:复社与臣无关,然臣平生与溥相互鼓励上进,同生死,共荣辱,我们的友谊就是如此。溥每天日夜注解经书,评论文章,决心报答朝廷的恩德。他不曾一日为官,怀着一颗忠心而死。至今未有诏令为他洗雪冤屈,实是令人哀悼。”当时,温体仁已经罢官,继任者张至发、薛国观皆不喜欢东林党人,故有关衙门也不敢陈奏张溥与“复社”的事。至发、国观也相继罢官,周延儒执政。延儒是溥的进士主考官,形势对溥有利,故张采的奏疏呈上后,溥与复社的事才得以解决。 第二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都上书说溥的道德修养好,学识渊博,其纂述的经史对孔孟之学颇有贡献,值得一看。崇祯皇帝在听讲经史时,问及张溥、张采二人,延儒回答说:“读书的好秀才。”皇帝说“:溥已死了,采不过一小臣,谏官为何举荐?”延儒说:“二人好读书,能写文章,那些谏官为举人时就读了他俩的文章,因见朝廷始终未任用他们,为之惋惜。”皇帝说“:这话也未免偏颇。”延儒说“:诚如圣上所谕,对溥与黄道周评价是有些偏颇,但因他们会读书,所以很多人为之惋惜。”帝点头称是,下诏征求溥的遗著,道周也复了官。地方官府先后进呈溥的遗著三千余卷,皇帝全都阅读了。 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高。终年仅四十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