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七十九 (第7/11页)
的礼节都该废除了吗?” 世宗登基才六天,就发布圣旨要大臣讨论兴献王的主祀和尊称。五月七日,毛澄大会文武群臣,递上决议说“:据查证,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的孙子刘景为定陶王,供奉共王的祭祀。共王是皇太子的亲生父亲。当时大司空师丹认为这样做私恩、大义都得到了照顾。现在陛下入宫继承了王统,应该像定陶王的例子办,以益王第二个儿子崇仁王朱厚炫入继为兴王的后裔,接任兴王,主持兴王的祭祀。又据查证,宋濮安懿王的儿子入继仁宗做儿子,就是后来的英宗。司马光认为应该以高官大爵尊崇濮王,称他王伯而不称其名。范镇也说‘:陛下既然给仁宗做儿子,如果再把濮王称为父亲,在大义上说来不恰当。’于是为濮王立了庙,以赵宗朴为濮国公,供奉濮王的祭祀。程颐有言道:‘过继给人做儿子,就把人家称作父母,而把生身父母称作伯、叔父母,这是做人的大伦理准则。不过生养之恩也是再大不过的了,应该另立一个特殊的称号,如称为伯、叔父某国大王,这样既明确了王位的正统谱系,而亲生父亲也尊崇到了极点。’现在兴献王是孝宗的弟弟,是陛下的生父,和濮安懿王的事正是一样。陛下应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是祭告兴献王或上书信给王妃,都自称侄皇帝某某,这样正统、私亲,大礼、私恩都考虑到了,这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法则。”奏议递上后,世宗愤怒地说:“父母的称呼能改成这个样子吗?”下令重行议定。 本月二十四日,毛澄又召集大臣们一起递上决议说“:《礼》规定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是一个样。兴献王的儿子只您一个,既然入宫继承王位,供奉宗庙的祭祀,所以我们以前的决议就想让崇仁王厚炫供奉兴献王的祭祀。至于称号,陛下应该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国大王,自称侄皇帝名字,这有宋朝程颐的话可以作为根据。按我朝的制度,皇帝对于宗室中的长辈,只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称名字。现在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字,尊崇的礼数已达到了极点,我们不敢再有别的什么意见了。”进而又把程颐《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抄一份呈交世宗阅读。世宗又不愿听从,命令他广泛地考察前代的典礼,再商定好了报上来。 毛澄于是又召集大臣们上书议论说“:我们再三在一起讨论,所以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是为了说明王位正统的尊号不能有两。如果在叔父之称呼前加个皇字,那么陛下的伯父、叔父们就没法子和献王平处了。在王前加个大字,天下其他的藩王就已经不能和献王相比了。兴献王的称号确定以后,王妃的称号就随着王,天底下的王妃们也无法和兴献王妃一样尊贵了。况且陛下以天下赡养父母,用以使他们心中高兴,不违反他们的愿望,这哪里是一家或一国对父母的赡养可以相提并论的?这已经是孔子所说的对父母以礼侍候了。其他尊崇为皇帝的说法,直称父母的主张,似乎不合礼制。尊崇为皇帝的错误,没有比魏明帝的诏书更错误的了。直称父母的错误,没有比宋朝程颐的议论更详细的了。最恰当的典礼,大都要不超出这个样子了。”并把魏明帝的诏书也抄一份交了上去。 当时,世宗决心坚定地想要推崇自己的父母,而进士张璁又抗言上书极力陈说礼官的荒谬。世宗动了心,就把毛澄等人的上书压在手头,久不下发。到了八月初一,又命令大臣们集中讨论。毛澄等又上书议论说“:古代先王制礼是根据人情而来的。武宗既没有儿子,又没有兄弟,所以在宪庙的孙子们当中选择了陛下您。这是武宗把您看作同堂兄弟,您应该以孝宗为父亲,以慈寿为母亲,没有什么可疑的。您怎么能又考虑自家的双亲呢?”奏疏递进去,世宗不高兴,又留在宫中了。恰好给事中邢寰请讨论宪庙皇妃邵氏的称号,毛澄上书说:“王妃生下献王,实际上也是陛下在谱系中的来历。但是既然继承了宪宗传下来的王位,就应该以孝宗为父,以慈寿太后为母亲。孝宗对宪庙的皇妃应称皇太妃,那么对陛下说来您应该尊称她为太皇太妃。这样,家族中的伦序既已排正,您对父母的私情、大义又都够深厚了。”奏疏呈上,世宗这次回答说:“知道了。”本月时世宗因为母妃将到,下令礼官讨论欢迎仪式。毛澄等请让王妃由崇文门进城再进东安门,世宗不同意。他又提出由正阳左门进来再入大明东门,世宗又不同意。毛澄等坚持当初的意见不变,世宗竟自行确定了欢迎仪式,都从中门进来。 那时尊崇献王的礼数还没有确定,张璁又进呈《大礼或问》,世宗更加有意引用他。到九月底,把毛澄等以前的奏疏发下来,又命令礼官广泛采纳意见,然后拿个提案上来。毛澄等人料想势不得已,就和内阁大臣商议,加称兴王为帝,妃为后,用皇太后懿旨予以公布。然后毛澄才上书说:“我们那一点愚蠢的见地,在以前的奏议中都已经说过。现在使陛下您的心得到安慰,使大礼适用于现在而不违背情理,合于古礼又不失道理,那么有内阁的机要大臣在,请听取他们的意见。”世宗于是在十月二日以慈寿皇太后的旨意加兴献王封号为兴献帝,王妃为兴国太后,皇妃邵氏也尊为太皇太后,布告天下。但是世宗虽然勉强听从了大臣们的决议,内心仍然恼恨。十二月十一日又传下指示要加兴献王尊号为皇帝。内阁杨廷和等封还了皇上的亲笔批示,毛澄抗言上书反对,又和九卿乔宇等合力谏阻,世宗都不允准。第二年,嘉靖改元后正月里,清宁宫后边三个小宫遇灾。毛澄因此又说了一回,正好其他大臣中也有很多劝阻的,事情才暂时停下来。 毛澄为人端正,诚信,很有学问、品行,议论事情侃侃而谈,不屈不挠。世宗想推尊自己的亲生父亲,曾派遣宦官告诉他自己的意思,直至跪下来给他磕头。毛澄大吃一惊,急忙扶他起来。这个宦官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说‘哪个人没有父母,干么让我不得意’,请先生您一定改个主张。”接着拿出一袋金子送他。毛澄感慨地说:“我老迈昏庸,但是不能把典礼给坏了,现在只有一走了之,不参加讨论就是了。”他接着抗言上书五六次,称病告退,世宗一再安慰、挽留,不允许他退休。二年(1523)二月,病得厉害起来,又坚决要求,世宗才同意了。船走到兴济,他就病逝了。 在此之前,评定他拥立皇上的功劳,加升毛澄的官为太子太傅,荫封子孙为世袭锦衣指挥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