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二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二十七 (第8/9页)

座都不供奉牌位,只放衣冠。

    祭礼完后,收藏起来。

    正月选择上旬日,四月、七月、十月用初一,以及年终都合在一处祭祀。

    从此五享都罢除单独祭祀,而举行合祭礼。

    二十一年,制定太庙四时祭祀的仪礼。

    更改以前制度,迎神拜四拜,祭后饮食酒rou请求赐福时拜四拜,礼仪完毕拜四拜。

    二十五年制定太庙四时祭祀。

    如果国家有丧事,备设乐器却不演奏。

    正统三年正月祭祀太庙。

    礼部说,按照旧例,祭祀以前三天,太常寺奏报祭祀,皇帝到正殿接受奏报。

    这一天,是宣宗皇帝忌辰,按旧例不敲击钟鼓,祇在西角门办事。

    皇帝因祭祀是重大事情,仍应升殿,其余的遵照永乐年间的旧例实行。

    天顺六年,内阁大臣因皇太后丧,请求将十月太庙祭祀改在除去丧服以后。

    皇帝听从请求。

    成化四年,礼部因慈懿太后丧,请求改七月祭庙于初七日。

    皇帝不听从。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张孚敬等人说:“太庙祭祀,只设衣冠。

    皇上改为拿出牌位,确实合乎古礼。

    但是遍拜群庙,亲自致礼把神位牌拿出放入,不免遇度劳累。

    现在请求皇上亲自安设太祖的牌位。

    群庙皇帝皇后的牌位,就命令内外众大臣捧持。”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十七年,制定合祭礼。

    凡是立春的单独祭享,亲自祭祀太祖,派遣大臣八人分别祭献众皇帝,内臣八人分别祭献聚皇后。

    立夏时合祭,各自在太庙拿出神位。

    太祖向南,成祖向西,位次在七宗以上,仁、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向。

    秋冬的季节合祭,如同夏礼。

    二十四年,新庙建成,又制定合祭只设衣冠,不拿出牌位的规定。

    隆庆元年,孟夏举行季节合祭,因世宗的灵座还没有撤除,遵循正德元年例,前一天,皇帝穿常服祭告灵座,只请众庙享祀。

    这以后,季节合祭、年终大合祭在父母亡后两周年以内,都像这样办理。

    洪武元年,制定太庙在月朔献上时鲜食品的礼仪和物品。

    正月,献韭、荠、生菜、鹦蛋、鸭蛋。

    二月,献水芹、萎蒿、台菜、子鹅。

    三月,献茶、笋、鲤鱼、紫鱼。

    四月,献樱桃、梅、杏、鳙鱼、雉。

    五月,献新麦、王瓜、桃、李、来禽、嫩鸡。

    六月,献西瓜、甜瓜、莲子、冬瓜。

    七月,献菱、梨、红枣、葡萄。

    八月,献芡、新米、藕、茭白、姜、鳜鱼。

    九月,献小红豆、栗、柿、橙、蟹、骗鱼。

    十月,献木瓜、柑 橘、芦菔、兔、雁。

    十一月,献薷麦、甘蔗、天鹅、鶸鹳、鹿。

    十二月,献芥菜、菠菜、白鱼、鲫鱼。

    这些祭礼都由皇帝亲自举行。

    不久,交给太常寺。

    二年,下诏,凡是时鲜食物,太常先祭献宗庙,然后进奉皇上。

    三年,规定朔日进献时鲜食品。

    各庙共享一只羊、一头猎、篷豆八个、篮簋登蜊器物各二个,酒尊三个,以及平常吃的鹅羹饭。

    太常卿以及祭官穿法衣行礼。

    逼祭山川,只用日常吃的鹅羹饭,穿日常衣服行礼。

    又有献新的仪节,凡是各地单独进献的新鲜食物,在月祭以外的,太常卿与内使监官穿日常衣服在太庙祭献,不行礼。

    这以后朔日望日祭祀,以及进献、祭奠时鲜食物,都在奉先殿。

    洪武元年,追尊四庙谧号,册书与宝玺都用玉。

    册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五分。

    简敷根据文字的多少。

    用金绳连系,放在锦褥上,用红色轻软丝织品印以金色颜料的夹帕覆盖。

    盛放册命的匣子,用朱漆镂金,龙凤花纹。

    宝玺上是篆文,宽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

    金的盘龙纽扣,用锦制的绶带系着,裹上红锦,加盖夹帕放入小匣,匣中装上金子。

    德祖的册文说:“孝玄孙后嗣皇帝臣某,再拜叩头上奏。

    臣听说尊敬先世,是人最重的情义。

    祖父拥有天下,传给子孙,子孙拥有天下,追尊祖父,这是古今的通义。

    臣遭遇天下兵乱,亲自披着盔甲,指挥军队,平定四方,以安定百姓,土地一日比一日广大,都是禀承祖宗的庇护。

    臣的大臣们推举臣做皇帝,而先世考妣没有称号。

    现在谨奉上皇高祖父尊号为玄皇帝,庙号德祖。

    想到高祖英俊豪爽,谨以此寄托臣的孝亲之思。”宝玺上写“德祖玄皇帝之宝”n玄皇后、懿祖以下,皇帝、皇后的册命、宝玺都相同。

    建文年问,追尊谧册的典礼,因市被废除而不可考。

    丞乐元年五月,进献高皇帝、高皇后的谧号。

    前一天,在奉天殿中设谧议案。

    这天早上,皇帝穿戴衮冕服上殿。

    如同平常礼仪。

    文武百官穿着朝服拜四拜。

    礼部官员奏进尊谧议。

    序班官员两名引导班列首领登上丹陛,捧谧议官拿着谧议文交给班列首领,从中门进入,到殿中。

    赞礼官进尊谧议。

    皇帝起身,到谧议文案。

    班列首领将谧议文放到文案上,跪下,百官都跪下。

    皇帝看完,又坐下。

    班列首领与百官跪伏在地上,起身,复返原位,再次拜了四拜。

    礼仪完毕,皇帝亲自举着谧议,交付翰林院大臣撰写册文。

    六月,因上尊谧,到期之前斋戒,派遣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鸿胪寺在奉天殿摆设香案。

    这一天早上,内侍把册书宝玺放置在案上。

    太常寺在太庙门外台阶上,皇考、皇妣的神御前各设置册宝案。

    鸿胪寺在奉天门外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