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六十九 (第7/12页)
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矣、湖州并祠祀之。 部分译文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元末,世道不宁,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攻占武昌,灌到营前拜见太祖,谈话间,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为湖广行省员外郎,后升为大都督府经历,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 当时,明朝初建,由于长期战乱,《诗》、《书》长久废置不读,灌在宁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灌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水流排灌,保护沿江农田,百姓因此得以正常耕种。有数十人因盗麦船罪而判死刑。灌进行复查,断定“麦船是漂流来的,百姓争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于是只法办了为首一人,其余免死。灌的裁决严厉而公正,处治宽厚。 洪武四年(1371),陈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末,台州人民举起反元义旗,吴江同知金刚奴奉行省命令募水兵抵御。克勤献策而金刚奴不采纳,便逃入山中。洪武二年(1369),克勤被任命为县训导,因母老辞职归家。四年召至京师,吏部主试中第二名,特授为济宁知府。 这时,朝廷诏令百姓垦荒,三年后征税。地方官吏却提前征税,百姓认为政府言而无信,便相继逃亡,田又荒芜。为了纠正弊端,克勤重申,三年后征税,并把田分为九等,按等级征收田赋,官吏无法从中作弊,于是荒田开垦日多。同时,克勤设立社学数百区,修整孔庙,兴办教育。盛夏农忙时节,济宁守将率民夫筑城,克勤指出:“百姓正忙于耕耘,为何还要增加繁重的劳役?”请求中书予以免除。这时,大旱逢雨,济宁百姓歌颂他:“谁免去了这次徭役?是方知府。谁使庄稼不遭枯死?是方知府。方知府是我们父母,千万不要离去。”克勤在济宁为官三年,户口增加数倍,家给人足。 克勤为政以德行教化为本,不追求个人名声,曾说:“追求个人名声,必会追求威势,这样必会祸害百姓,我不忍这样做。”他生活简朴,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不换,每天只吃一次荤。太祖对官吏严法重刑,士大夫多被贬谪,凡过济宁者,都受到克勤的周济。永嘉侯朱亮祖率水军赴北平,运河水浅,征民夫五千来疏浚河道,克勤无力制止,祈祷于天,忽降大雨,运河水深数尺,船得以通行,百姓视克勤为神。洪武八年(1375)入京述职,太祖嘉奖其政绩,赐宴,仍回济宁。不久为部属程贡诬告而贬到江浦服役,后去世。其子为方孝闻、方孝儒。孝儒另有传。 吴履,字德基,兰奚谷人。年少时拜闻人梦吉为师,精通《春秋》及诸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他为郡学正。以后被荐举授南康县丞。南康民俗强悍,吴履到任数月,惩处一些jianian猾之徒,其余不法之人大惊,不敢妄为。履又改行宽大政策,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一乡民责骂,便将全乡百姓都逮捕问罪。履了解情形后,立即释放全部被捕乡民,然后告知周以中。以中大怒,履解释道:“侵犯你的只有一人,其邻里何罪?今天你把一乡人都逮捕问罪,若激起民变,将如何是好?”以中这才息怒。该县沉溺yin祠,每次祭祀就有蛇出来,乡民认为是神出现,履把巫师逮捕惩处,将神像沉于江中,从此yin祠的陋习再没有了。他在南康六年,深受百姓爱戴。 朝廷升吴履为安化知县。大姓易氏据险要之地以自保。江阴侯吴良准备出兵袭击,召履商议。吴履认为:“易氏只是避难而已,并非谋反。招他来,他若不来,再攻杀也不晚。”吴良采纳这个意见,招易氏,易氏果然来了。吴良要把从前当过兵的农民登记入册,农民惶恐不安,吴履建议:“世道太平,百姓安于农业。请只登记那些愿当兵的农民,不愿再当兵的不可强迫。” 朝廷又升吴履为潍州知州。山东常以牛羊代纳秋税,履同潍州农民商议:“用牛羊交税,不死便瘦,不如交纳粮食方便。”后来,上司令百姓送牛羊去陕西,其他县农民多因此破产,而潍州牛羊肥壮能如数送到。因改潍州为县,召履回省,临行时潍县百姓含泪送别。履请求辞官归家。 史诚祖,解州人。洪武末年到朝廷陈奏盐法之利弊,太祖采纳他的意见,并授他为汶上知县,他为官清廉,政简刑宽。永乐七年(1409),成祖北巡,遣御史考核各郡县官吏的才能德行如何,御史奏举史诚祖第一,成祖赐书慰劳,玺书中说“:我统治天下,日夜求贤,共同治理国家。因此常常询问民间,都说苦于官吏苛征急敛,能符合我的初衷的官吏太少。你忠厚老成!忠于职守,为官廉洁,为政公允,征派赋徭均平,政治清明,诉讼不多,受百姓爱戴,境内安定,不逊于古代良吏。因此,特升你为济宁知州,同时仍兼管汶上县政务。希望你更加专心职守,有始有终,保持良好声誉。”并赐酒一尊、织金纱衣一套、钞千贯。诚祖受到皇帝嘉奖后,更加勤于政事,致使汶上县农田开垦日广,户口日益增多,扩增十四里(按:里为当时农村基层组织)。成祖路过汶上,准备将其民户数百家迁往胶州,由于诚祖的奏请而得免。朝廷多次要调他到别处任职,均为当地百姓奏请挽留。他在汶上任职二十九年,逝于任上。当地士民哀悼不已,留葬于城南,百姓每年祭祀。 谢子襄,名衮,子襄为其字,新淦人。建文年间,被荐举为青田知县。永乐七年(1409),他与钱塘知县黄信中、开化知县夏升,均任职九年,经考核合格皆当升迁,然而因各县县民请求留任,得到皇帝嘉奖,升子襄为处州知府,信中为杭州知府,夏升为衢州知府,以便他们就近治理原县。 子襄治理处州,成绩卓著。郡内有虎患,每年不是旱灾便是蝗灾,子襄祈祷于神,大雨二日,蝗虫死尽,虎也逃走了。有人盗窃官钞,子襄传令城隍庙神缉拿罪犯,盗贼刚窥探藏钞密室,忽被大风卷走落入市中,因而伏罪。有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