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 (第8/15页)

,也应当大加疏通。

    而于湖堤应多建减水大闸,堤下应多开挖支河。

    总之,没有不先治黄河而可以治淮,也没有不疏通淮水而可以使堤防牢固之事。

    此事下交到管理河漕诸臣聚会商议。

    淮出于清口之时,因黄河水由老黄河奔注,而老黄河长久淤塞,不久又堵塞,淮水仍然泛滥。

    给事中刘铉请求赶快开通海口,而选择大臣会同管理河漕诸臣前往治理。

    然后命昊桂芳为工部尚书兼管理河漕,而裁减总河都御史官。

    昊桂芳刚刚接受任命便死去。

    六年夏季,潘季驯代替昊桂芳0当时,给事中李涑请求多疏通海口,以便引导众水流归大海。

    给事中王道成则请求堵塞崔镇决口,修筑桃、宿长堤,修理高家堰,恢复老黄河。

    一齐下交河臣商议。

    潘季驯与督漕侍郎江一麟测量水势,说:海口从云梯关第四道弯以下,宽七八里甚至十余里不等,深三四丈。

    要想另外选择地方开凿入海口,必须深宽相似,纔可注入和排放,工程用人力非常艰难。

    而且未到海口,干地还可以施工,其快要入海之处,潮水涨落,与旧口一样了。

    旧口都是积沙,人力虽不可疏通,水力自能冲刷,海口无可疏通之理。

    只应当刊导河水归入大海,即以水治水,造就是疏通海口的办法。

    河水也不可以用人力引导,只应当整治堤防,不让河堤溃决,即水由地中,沙随水去,这就是引导河水的办法。

    连年以来,每天都把修整堤防作为大事,祇是低矮单薄而不能支撑,水迫近而不能容纳,掺合细沙而不能持久。

    所以河在崔镇决口,水多向北溃流,因为没有堤防。

    淮水在高家堰、黄浦口决口,水多向东溃流,堤防也就不牢固了。

    不追究规划的不完备,而追究修筑堤防为下策,这哪里是宏通的议论呢!上游已经旁溃,下游又分成几条支流,其直奔云梯入海口的河水,就像强弩所发的箭已经飞到末端一样。

    水势更加分散,则水力就更加减弱,怎么能把积沙引导入大海泥?所以,今天疏通海口的紧急事务,必须首先堵塞决口以引导河水,尤其应当加固堤防以杜绝溃塌,而要想堤防不演决,必须全用泥土而不掺合细沙,建高加厚而不惜巨资,速离水道而不与水争地,则堤防纔可牢固。

    沿河堤防牢固,而崔镇口堵塞,则黄水就不再旁决而专力冲刷漕道。

    高家堰筑堤,朱家口堵塞,则淮水就不再旁决而专汇于黄水之力。

    淮、黄已经汇合,自然就有控制海口之势。

    又害怕其水势分散而水力减弱,必须暂时堵塞清江浦河口,而严格掌管开关以防其内流。

    姑且放弃草湾诃,而专力恢复云梯以还其故道。

    然后接续修筑淮安新城长堤,以防止下游分流。

    使黄、淮水力集于一体,涓滴之水全都直奔于海,则水力强大而且专一,下游的积沙自然就会被冲去,海口用不着疏浚而自会开辟,河床用不着深挖而自会加深,这就是所说的加固堤防就能引导河水,引导河水就能疏通海口。

    又说:黄水流入徐州,经过邳、宿、桃、清,到清口汇合于淮水而往东流入大海。

    淮水从洛到凤,经过盱、泗,到清口汇合于河水而往东流入大海。

    这是两条河的故道。

    元时漕运江南的粮食,则由扬州直接往北在庙湾流入海口,不曾逆流往淮。

    从陈逭开始筑堤于管家诸湖,接通淮水为运道。

    担心淮水泛滥,则筑高家堰堤来护卫,起于武家墩,经过大、小涧到阜宁湖,而使淮水不往东流。

    又担心黄河泛滥,则筑堤于新城之北来护卫,起于清江浦,沿着钵池山、柳浦湾往东,而使黄水不往南流。

    这以后,堤岸逐渐倾斜,水从高堰决口流入,淮郡于是淹没如同鱼鳖。

    而当事者没有考察其原因,认为海口堵塞,应当赶快开凿支渠。

    哪知草湾一开,西桥以上正河道于是淤塞。

    新河宽二十余丈,深仅一丈左右,与故道相比只有三十分之一,哪里能容纳全河之水呢?下游已经堵塞,上游自然就会演决,这是崔镇诸口决堤的原因。

    今新河又被堵塞,旧河逐渐通流,虽深宽不及原河的十分之一,而两河一齐下奔,积沙随水冲刷,想要完全恢复其河床就不难了。

    河床已经恢复,宽的地方七八里,窄的地方也不少于三四百丈,滔滔之水向东流下,还有什么水不能容纳呢?不只是不必另外开凿支渠,即使草弯也可以放弃不去疏通。

    所以,现在的计策,只有修复陈管故道,高筑南北两堤,以截断两河内灌,则淮、扬的水灾就可免除。

    堵塞黄浦口,修筑宝应堤防,疏通束关等淤泥,修建五处水闸门,修复五处堤坝,则淮水的南部运道就没有忧虑了。

    牢固地堵塞桃源以下崔镇口的各个决口,则全河的水就可以回到故道。

    黄、淮河堤都不再溃决,一齐奔入大海,则积沙随水冲刷,海口自然就会恢复,而桃、清的淤塞,又不足以议论。

    这就是以水治水的办法。

    至于爬梳的说法,只可用之于闸河,前人多次试用都没成功,白白地耗费工料。

    于是,分条上奏六种主张:堵塞决口以挽回正河,筑堤防以杜绝溃塌,修复闸门堤坝以防外河之水,创建滚水坝以使堤岸牢固,停止疏通海口工程以省去耗费,搁置开通老黄河的主张以便依然利于渡水。

    皇帝全部听从这些请求。

    万历七年十月,两河治理工程完成,赐给潘季驯、江一麟银两彩帛,而派遣给事中尹瑾勘测核实。

    八年春,进升潘季驯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封荫一子。

    江一麟等升迁有差等。

    这次工程,修筑高家堰堤六十余里,归仁集堤四十余里,柳浦湾堤东西七十余里,堵塞崔镇等决口一百三十处,修筑徐、睢、邳、宿、桃、清两岸在缕堤之外,距河岸较远的防洪堤五万六干余丈,殇、丰大坝各一道,徐、沛、丰、碣的临河小堤一百四十余里,建立崔镇、徐升、季泰、三义碱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淮、扬之间的堤坝也全都修筑,耗费府库黄金五十六万余两。

    这年秋,提升潘季驯为南京兵部尚书。

    潘季驯又请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