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 (第9/15页)
修复新集到小浮桥的故道,给事中王道成、河南巡抚周鉴等认为不可而停止。 从昊桂芳、潘季驯时起罢去总河之职不设,其后祇以督漕兼管河道。 高堰之堤刚刚建成,清口正畅通,流连敷年,河道没有大的水患发生。 到了十五年,封丘、偃师、束明、长垣之堤多次被冲决。 大学士申时行奏道:“黄河决口之地在三省交界之处,守臣划地分别修筑,容易互相推诿。 河道没有大量毁坏,不必设立都御史,应当派遣有气概魄力老成持重的给事中一人去治理河道。”于是命工科都给事中常居敬前往。 常居敬请求修筑大社集束到白茅集长堤一百里。 依从他的请求。 当初,黄河由徐州小浮桥流入运河,其河水深而且接近两河交汇处,能冲刷河道以使河床加深,利于漕运之道。 后来,渐渐改道沛县飞云桥和徐州大、小溜沟。 到了嘉靖末年,在邵家口决堤,在秦沟流出,由浊河口流入运河,河水浅,迫近茶城河,茶城河一年年淤塞,漕运之道多次受妨害。 万历五年冬,河水又向南奔流,从小浮桥故道流出,不久又堵塞。 潘季驯堵塞崔镇决口时,厚筑堤岸约束河水回到漕河。 随后河水上涨,河臣就加高堤岸,而河床一天天增高。 于是督漕愈都御史杨一魁想恢复黄河故道,请求从归德以下丁家道口疏通到石将军庙,让河水依然从小浮桥流出。 又说:“善于治水的人,用疏通不用堵塞。 近年以来,堤上加堤,水高凌空,不仅超过额头。 滨河城郭,决水可灌注。 应当测量河床深浅,随处疏凿,而在黄河分流故道,设立碱水石门以泄暴涨河水。”给事中王士性则请恢复老黄河故道。 大略说:从徐州城以下,黄河河床一天天增高,而用修筑堤防来约束它,堤防与徐州城一样高。 约束更加急迫,水流更加迅速,放全力于淮而淮不能承担。 所以,以前黄、淮汇合,现在黄强而淮更加退缩,不再汇合了。 黄强而一打开天妃、通济诸闸门,那么,灌注于运河,水势就像高屋建瓴。 高、童一旦被阻塞,江南的漕运因此就会废弃。 淮水退缩则退而侵入泗水。 为了祖陵的安全考虑,不得不修筑石堤来保护它,堤岸加高河水就更高,从根本上说很值得忧虑。 黄河到清河一共四道转折然后流入大海。 淮安、高、宝、盐、兴数百万百姓的生命寄托于一丸泥土,一旦溃决就全部成鱼虾了。 众多的主张,有的想茌泗州加高堤岸,有的想开通颜家、灌口、永济三河,南边修治高家堰、北边修筑滚水坝。 总的不如恢复黄河故道,成为一劳永逸的办法。 黄河故道由三义镇到达叶家冲与淮水汇合,在清河县北另有济运河,在县南只是支河而已。 黄河强力争夺支河,直奔县南,而自己舍弃北流的河道,然而河床本来存在。 从桃源到瓦子滩共九十里,地势低下不耕种,没有房舍坟墓的障碍,虽然开凿河道耗费巨大,然而故道一旦恢复,带来的便利没有穷尽。 主张都没有确定。 常居敬及御史乔璧星都请求恢复专设总理大臣。 于是又命潘季驯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当时,皇帝听从常居敬的意见,停止恢复老黄河的主张,而潘季驯到达任所,说:“新集故道,年老的人说如‘铜帮铁底’,非常坚固,应当开通,但今年费用不足,耗费又很多,不能匆忙进行。”又说:“黄河水浑浊而强大,汶、泗的水清澈而弱小,交汇于茶城。 夏秋之季黄水上涨,则倒灌入漕河,泥沙沉下而淤积,势必造成堵塞。 然而黄水一旦下落,漕水立即跟从,泥沙随水冲去,不必疏浚而自通,即使有的地方阻塞,也不过十天左右。 以前修建古洪、内华二闸门,黄水上涨就关闭闸门以阻止浊流,黄水下落就打开闸门以放纵泉水。 近来,常居敬又增建镇口闸,距河愈近,则排放或阻止愈容易。 但是,应当严格开关闸门的法令如同清江浦三闸门之法,则是河渠永久的依靠。”皇帝正委任潘季驯,即刻依从他的意见,停止恢复故道的主张。 不久,水患更加严重。 万历十七年六月,黄河水暴涨,在兽医口半月形堤决口,漫过李景高口新堤,冲入夏镇内河,毁坏良田房舍,淹役百姓不计其敷。 十月,决口被堵塞。 十八年,更加泛滥,徐州河水积在城中一年多。 许多人主张迁移川城改变黄河水道。 潘季驯疏凿魁山支河以使畅通,从苏伯湖到小河口,积水纔消退。 十九年九月,泗州发生大水,州治所淹没三尺,居民十分之九被淹死,渐渐殃及祖陵。 而黄河又在山阳决口,江都、邵伯又因湖水下注,良田房舍被淹没损坏。 工部尚书曾同亨上奏其事,议论的人纷纷而起。 于是,命工科给事中张贞观前往泗州勘测水势,而依从给事中杨其休的主张,放潘季驯退休归家,任用舒应龙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 万历二十年三月,潘季驯将要离任,撰文向上陈述辨别疑惑的六件事,极力申说黄河不能在两条河道中流,新河不应当开凿,支渠不应当疏通。 又著书叫做《河防一览》,大意在于筑堤阻障黄河,约束河水流归漕河;筑堰阻挡淮水,迫使淮水注入黄河。 让清水冲刷浊水,泥沙随水而去。 合流则水流急速,急速则能清除淤泥而使河床加深;分流则水流缓慢,缓慢则停滞不畅而使泥沙淤积。 上游水流湍急之后,那磨,海口自然就会打开而不需要对其进行开凿。 他的治理河堤的办法,有修筑缕水堤以约束其水流,有修建逼堤以缓和其水势,有建立滚水坝以减弱其怒涛。 办法很详备,说得很明白周到。 然而,正当遭时,河水横流,徐、泗、淮、扬之间没有哪年不遭受水灾,祖陵也遭受水害。 潘季驯说水必定会自行消退,随后没有证验。 于是潘季驯无话可说,主张不得通行,从而分流黄河引导淮水的主张由此兴起。 张贞观到达泗州后说:“臣去拜祭祖陵,看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