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 (第10/15页)

泗州城如同水上漂浮的器皿,器皿中的水又满。

    祖陵从神路到三桥、丹墀,没有哪一处不遭受水害。

    而且高堰的危险如堆积的鸡蛋,又是高、宝隐藏的祸害。

    现在想排泄淮水,应当把排除海口的泥沙作为第一事宜。

    然而,排泄淮水还不如减缓黄河之水水势,而在黄河之水与淮水汇合处碱缓水势,不如在没有汇合之前减缓水势,但是,在汇合处碱缓水势与运河没有妨碍,在没有汇合之前减缓水势对运河稍有妨碍。

    区别标与本,明白利与害,一定应当在没有汇合之前减缓水势。

    至于扩大入海的河道,则从鲍家口、黄家营到鱼沟、全城左右,地势很低,似乎应当因势而利导它。”张贞观又同舒应龙和总漕陈于陛等说:“淮、黄共同奔趋的地方祇有大海,而淮水经由黄河到达大海的通道只有清口。

    自从海口淤沙疏通没有一定的期限,因而河床一天天增高;自从河水倒灌不停,因而清口一天天被堵塞。

    所以造成淮水上淹祖陵,漫流到高、童,而兴、泰漕运河道的堤岸也被冲决了。

    现在建议排除清口的淤沙,并且在清口上游十里处分出黄河的支流,离口不远,不至于造成运道阻堵。

    分支流于上,又汇合于下,则冲刷海口之力就集中。

    汇合一定在草湾之下,恐怕它又会冲坏主河,成为淮城的祸患。

    堵塞鲍家口、黄家营二决堤,又担心会横冲新河,散流不能归入河道。

    两岸都有堤防,则东北清、沭、海、安低下之处就不担心溃决了。

    总计耗费一共三十六万多。

    假若海口的堵塞,则不能看到潮汐的边际,难以施用箕畚铁锹挑挖。

    只有淮、黄合流束下,河床纔能被冲刷而渐渐加深,海口纔能被冲刷而逐渐打开,也是事理所必然的结果。”皇帝完全依从他们的请求,于是选择在清口上游的北岸,开通腰铺支河达于草湾。

    不久,淮水自决于张福堤。

    直隶巡按彭应参说:“祖陵,估计是没有忧虑了,但边境之东正防备倭寇,应当暂时停止治河工程。”工部商议让河臣仔细谋划。

    舒应龙、张贞观说:“为了祖陵长远考虑,支河实在是不能允许停下的工程,请求等到明年春天倭寇警报停息再进行。”这件事情于是停止。

    二十一年春,张贞观回朝报告职任完成情况,建议开通归、徐到小河口河道,以拯救徐、邳的泛滥;引导浊河流入小浮桥故道,以排除镇口的水患。

    下发到总河会官集中商议,没有议定。

    五月,天下大雨,黄河在单县黄蝈口决堤,一从徐州出小浮桥,一从旧黄河到达镇口闸。

    邳城陷于水中,高、宝诸湖堤决口不计其数。

    第二年,湖堤决口完全堵塞,而黄河水大涨,清口泥沙淤积,淮水不能束流,于是挟带上游阜陵谙湖水与山溪之水,突然淹没祖陵,泗城被淹没。

    二十三年,又决堤于高邮中堤及高家堰、高良涧,而水患更加紧急了。

    在比之前,御史陈邦科说:“加固堤防约束河水没有收到冲刷泥沙之利,而反倒导致冲决河堤。

    应当采用疏通的方法,其方法有三。

    冬春时节河水枯竭,令沿河捞浅民工趁这时捞浅,则泥沙不停而去,这是其一。

    官船民船往来,船尾全都系上铝犁,趁着风势清除,则泥沙不停而去,这是其二。

    仿效水磨、水碓之法,设置为木机,趁着水势滚荡,则泥沙不停而去,这是其三。

    至于淮河,一定不可不汇于黄河,所以高堰绝对不可舍弃。

    湖水溢出必然会损害堤防,所以周家桥溃决之处一定不可打开。

    已经舍弃的河道必然淤满泥沙,所以老黄河、草湾等处一定不可恢复。”奏章下到所司商议。

    户部郎中华存礼则请求恢复黄河故道,并且疏通草湾。

    然而这时,腰铺还没有开通,工部侍郎沈节甫说:“恢复黄河故道不可轻率议论,至于其它各种办法都仅仅是补偏救弊罢了,应当全部停止。”于是召舒应龙返回工部,这时是万历二十二年九月。

    不久,给事中昊应明说:“以前因黄河改道无常,修筑迁、缕二堤束水归入漕河,等到水过沙停,河床一天天增高,徐、邳以下居住的百姓完全在水下面。

    今清口以外则是黄水被阻拦,清口以内则是淤沙拦阻,迫使河水横灌上游大约一百里左右,淮水只是在沙上的浮水,而堵塞蓄积在盱、泗之处的就成为祖陵的祸患了。

    张贞观所主张腰铺支河应归入草湾,或者从清河南岸另开一条小河到骆家营、马厂等地,流出汇合于大河,修建闸门适时开关,一遇运道水浅,就航行于这绦河,也是办法中的最便捷的一种。”至于治理泗水,则有主张开通老子山,引导淮水流入大江的。

    应当设置闸门按时开关,拆除张福堤然后筑堤于清口,使黄河水不向南流。

    工部商议下达到河漕诸臣会同勘测。

    直隶巡按牛应元因去拜祭祖陵,亲眼见到河水的祸患,绘成地图呈上,于是上疏说:黄河增高,淮河淤塞,开始于嘉靖末年,河臣开凿徐、吕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的巨石,而泥沙一天天淤积,河床一天天增高,河堤溃决从此开始。

    主持治河的人没有计划恢复它,只在两岸修筑长堤来约束,这叫做缕堤。

    缕堤又溃决,又在数里之外修筑重堤来防御,这甽做迁堤。

    虽然年年决堤年年修补,但是谁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黄河、淮河互相汇合,原来始于清河北二十里的骆家营,又转而向东到大河口汇合于淮河,这就是所说的老黄河。

    陈管顺着它的迂回曲折,从骆家营开通一条支河,成为现在的河道,而老黄河就被淤塞了。

    万历年间,又开通草湾支河,黄河舍弃故道而直奔新河,以致清口互相汇合之地,二水互相对抗,淮水不能胜过黄水,则流入各闸门口,淮安军民在各闸门口修筑一道土堤来防御它。

    随后黄水、淮水突然大涨,水退沙停,清口于是淤塞,现在所说的门限沙就是这里。

    主持治河的人不想挑挖门限沙,就沿着土堤修筑高堰,东西绵延六十里,舍弃整个淮河正流之口不治理,又将从旁边流入黄河的张福口一起筑堤堵塞它,于是河水倒流而成为泗陵的水患了。

    前年,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