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 (第11/15页)

臣张贞观主张开辟门限沙,裁去张福堤,他的重点又在支河腰铺的开凿上。

    总之,整个河口的淤沙没有完全挖开,即使腰铺工程完成,淮水也不能流出。

    何况下游鲍、王谙口已经溃决,难以施工。

    哪里比得上恢复黄河故道,完全开辟清口的淤沙作为首要之事呢?并且祇疏通上游,不如选择科臣昊应明的主张,就在草湾下游疏通诸决口,使水从安东回到五港,或在周家桥酌量为其疏通,并且赶快堵塞黄蝈口,挖深萧、踢渠道,疏通符离浅阻。

    到宿迁小河为淮水入黄正道,应当赶快疏通,使有所归附。

    舒应龙说:“张福堤已经溃决百余丈,清口正在挖除淤沙,然而腰铺分流处的开通尤其不可停止。”工部侍郎沈思孝于是接着说:“老黄河从三义镇到叶家冲只有八千余丈,河道轮廓还存在。

    应当赶快开通,则黄河可分为二,一从故道直达颜家河入海,一从清口汇合于淮,水患必定会自行停止。

    请派遣有气概与魄力出科臣一人,与河漕诸臣确定一个治理的统一计划。”于是命礼科给事中张企程前去勘测。

    然而因水患连续多年,终于没有完成计划,拖延时日,耗费巨大,罢去舒应龙的官职而为百姓,常居敬、张贞观、彭应参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申斥。

    御史高举奏请:“疏通周家桥,裁去张福堤,开辟门限沙,建滚水石坝于周家桥、大小涧口、武家墩、绿杨沟上下,而在坝外疏通河道修筑堤岸,使水流行于地平面以下。

    修改塘埂十二闸为坝,灌注闸外十二河,以便开辟入海水道。

    疏通芒稻河,并且在靠近江边多建拦水闸,以扩大入江的水道。

    这样,入海口一天天壅塞,则河中的泥沙一天天淤积,河床一天天增高,然而淮水也不能安流。

    有灌口这个地方,比各口都大得多,而近日所溃决的蒋家、鲍家、畀家三口直接与其相合,应当深挖成河,使水从此处入海。”工部主事樊兆程也主张开辟入海口,于是说:“以前的入海口决不可以疏通,应当从鲍家营到五港口挖掘成河,让水从灌口入海。”全都下发到工部。

    请一起委托张企程勘测商议。

    这时,总管治理黄河的工部尚书杨一魁被弹劾,请求罢免,于是说:“清口应当疏通,黄河故道应当恢复,高堰不必修,石堤不必砌,减水闸坝不必用。”皇帝没有允许他辞官,而诏令他把全部心思用于办事。

    御史夏之臣则说:“海口的泥沙不能劈开,草湾河道不必疏通,腰铺新河四十里不必开通,云梯关不必开辟,祇应当赶快挖开高堰,以拯救祖陵。”又说:“历年以来,高良涧土堤每遇夏秋之季就被冲决,大涧口石堤每遇汹涌之水就垮塌。

    这是高堰存在,给高、宝带来的便利小;而高堰溃决,则给高、宝带来的危害大。

    哪里比得上区分不同的主张而有区分地开通它,使其知道趋利避害呢?”给事中黄运泰则又说:“黄河下游不通畅,就仓猝开挖高堰、周桥以泄淮水,则淮水南下,黄水必定乘机追逐,高、宝之间完全成为池沼,然而,漕运河道中的月河必定被冲决。

    倒不如疏通五港口,直达灌口闸门,以便流入大海为有利。”诏令一起进行勘测商议。

    张企程于是上奏说:“原先,黄河没有给陵园带来祸患,从隆庆末年高、宝、淮、扬报告紧急情况,主持这事的人安于目前情势,清口已经淤塞,又筑高堰加以阻止,筑张福堤加以约束,阻挡整个淮河之水与黄河水比试高下,不料其水势不能抵挡。

    等到后来用砖石加筑,淤塞更加坚实,整个七十二溪之水汇合于泅水,只保留数丈宽的一个决口为流出的通道,流出的只有十分之一,停留的十分之九。

    河床一天天增高,流水一天天被壅塞,淮水一天天更加不能流出,然后积聚之水一天天逐渐加深,怎磨能不倒流向侧面泛滥成为泗州陵墓的灾害呢?今主张疏通淮河以使陵墓安全,疏通黄河以引导淮河的人,谈论这事每人主张不相同。

    然而有人认为高堰应当溃决,臣认为是保护淮、扬的屏障,必定不可缺少。

    不如在其南五十里开通周家桥注于草子湖,大量加以开凿疏通,一从金家湾流入芒稻河注入到长江,一从子婴沟流入广洋湖到达大海,则淮水上游一半就有排泄之处了。

    在其北十五里开通武家墩,注入永济河,从审湾闸出口直到泾河,从射阳湖流入大海,那么,淮水下游一半就有归宿之处了。

    这是尽快拯救祖陵的最适宜的办法。”恰好在这时,祖陵的积水已经消退,杨一魁上报,皇帝非常高兴,依然诏令诸臣赶快协调商议排泄的办法。

    于是,张企程、杨一魁共同商量想分流减缓黄河水流以放纵淮水,另外疏通入海口以引导黄河水。

    然而,督漕尚书褚鈇则以长江之北每年有灾祸,百姓不能承担大的劳役,想首先排泄淮河之水然后慢慢地商量分流黄河之水。

    御史应元折衷他们的主张,说:“引导淮河形势有利而容易成功,分流黄河工程浩大而获利久远。

    但是河臣所奏请也仅仅六十八万金,国家又何必吝惜于这些钱财呢?”御史陈烟曾经命令宝应,又担心周家桥已经开通,就把高邮、邵伯作为深壑,漕运河道、百姓财产和盐场全都遭受其害,上疏谏争,话语很激烈,大致意见是分流黄河为首要之事,而淮河不必过分治理。

    并且想多开通入海水道。

    让高、宝等湖的水全部束流,然后周家桥、武家墩的水可以注入。

    然而,淮安知府马化龙又进献分流黄河的五难之说。

    颖州兵备道李弘道又说应当开通高堰。

    褚鈇于是根据这些上报。

    给事中林熙春驳斥他,说:“淮河还是从前的淮河,而黄河不是从前的黄河。

    在此之前,河床没有增高,而淮河还安静地流动,现在的河床已经增高,而淮河遭受倒灌之害,此引导淮河固然是为了淮河,分流黄河也是为了淮河。”工部于是覆奏说:“首先主张开通腰铺支河以分流黄河,因为倭寇的警报和天灾伤害而停止,于是留下今日之祸患。

    今黄家坝分流黄河的工程如果又终止,淮河就会壅塞为害,谁承担其罪过?请命令治河诸臣引导淮河分流黄河,赶快行动。”回报同意。

    万历二十四年八月,杨一魁动工,工役没有完成,又备文上奏分流淮河引导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