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六十 (第12/15页)

河事宜十件事情。

    十月,治河工程宣告完成,直隶巡按御史蒋春芳上报,又备文上奏善后事宜十六件事情。

    于是赏赐杨一魁等人各有差别。

    这次工程,使用民工二十万,开通桃源黄河坝新河,起于黄家嘴,到达安束五港、灌口,全长三百余里,分泄黄河之水流入大海,以便抑制黄河强大的水势。

    排除清口淤沙七里,建置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石闸门,分流淮水三道流入大海,并且引其支流入江。

    于是泗州陵墓的水患平息,而且淮、扬也安定了。

    然而这时,杨一魁集中精力于桃、清、淮、泗之间,而上游支流单县黄蝈口的决口,认为不必堵塞。

    褚鈇及蒋春芳都请求堵塞它。

    给事中李应策说:“漕运之臣主管运粮,治河之臣主管工程,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应当再让他们分析商议。”杨一魁说:“黄蝈口一支从虞城、夏邑连接殇山、萧县、宿州到达宿迁,出于白洋河,一小支分流萧县两河口,出于徐州小浮桥,相距不到四十里。

    应当疏通与正河相汇,再使镇口闸裹湖的水畅通,与小浮桥二水汇合,则黄垌口就不必堵塞,而且漕运之道没有阻滞了。”依从化的主张。

    于是,议定疏通小浮桥、沂河口、小河口以拯济徐、邳漕运河道,以排泄殇、萧漫流之水,垒好归仁堤以护卫皇陵。

    这时,徐、邳又显露出清、泗漕运之道不畅通,褚鈇终究以此焉忧。

    二十五年正月,又极力建议黄蝈口不进行堵塞,则整个黄河就会改道南流,灾害又会立即出现。

    谈论此事的人也多害怕向下吞没归仁,带给二陵墓水患。

    三月,小浮桥等决口补筑治理工程将近竣工,杨一魁说:漕运河道畅通,黄河改道不会互相妨碍,已经有了明显的证验。

    只有议论此事的人以祖陵焉忧虑,请收求以前的事例来折服他们。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堤,往东南流到达寿州流入淮河。

    永乐九年,黄河向北流入鱼台n不久,又在南边决口,从涡河经过怀速流入淮河。

    这时两河合流,经过凤、泗从清口流出,没有听说带给祖陵水患。

    正统十三年,黄河向北直冲张秋。

    景泰年问,徐有贞将其堵塞,—又从涡河流入淮河。

    弘治二年,黄河又向北冲注,白昂、刘大夏将其堵塞,又向南流,一处从中牟到颖、寿,一处从毫州到涡河流入淮河,一处从宿迁小河口汇合于泅水。

    整个黄河大量水势纵横于颖、亳、凤、泗之间,往下泛滥于符离、睢、宿,没有听说带给祖陵忧虑,也没有听说筑堤殃及归仁。

    正德三年以后,黄河逐渐改道向北,从小浮桥、飞云桥、谷亭三道流入漕河,全都直奔徐、邳,出于二河,漕运河道虽然流通,但是泛滥实际上更加严重。

    嘉靖十一年,朱裳开始纔有涡河一条支流中间经过凤阳祖陵不敢轻率行动的说法。

    然而当时,仍然时而疏通祥符的董盆口、宁陵的五里铺、荣泽的孙家渡、兰阳的赵皮寨,而且有的决堤于睢州的地丘店、界牌口、野鸡冈,宁陵的杨村铺,全都流入旧河,从毫、凤流入淮河,南流的水没有断流,又何曾带给祖陵水患?嘉靖二十五年以后,向南流的故道开始完全堵塞,有的从秦沟流入漕河,有的从浊河流入漕河。

    五十年以来,整个黄河完全出于徐、邳,直冲泗水流入淮河。

    然而,主持这事的人正把次要的当作主要的,每天筑堤来限制它,从而致使河流一天天壅塞,淮水对抗不过黄水,返回向内蓄积,于是留下盱、泗祖陵之水患。

    这实际上是由于内永的蓄积,不是因为受外水的冲注。

    万历七年,潘季驯开始担心黄水倒灌入小河、白洋等河口,挟带各河水冲注祖陵,于是修筑归仁堤作为保护的办法,又夸大其主张,称祖陵的命脉完全依赖于此堤。

    经常听到他的主张的人,就怀疑黄蝈的溃决,向下侵蚀归仁,不知黄蝈一旦溃决,下游容易排泄,一定没有向上灌注的忧虑。

    何况今小河不久就会竣工,引导河水再回故道,离开归仁更远,怎么还为不必要的忧虑担心呢?回报许可。

    杨一魁已经开通小浮桥,在义安山筑堤,疏通小河口,引武沂泉拯济运河。

    直到这年四月,黄河又在黄蝈口大决口,泛滥于夏邑、永城,从宿州符离桥流出到宿迁新河口流入大河,其中一半从徐州流入旧河拯济运河。

    上游水枯竭,然而,义安约束河水的横坝又被冲毁二十余丈,小浮桥水流细小,徐州百步洪、吕梁洪之水宣告干枯,漕运河道阻塞。

    杨一魁因而主张挖通黄蝈口向上到埽湾、淤嘴二处,并且大量挖深其下游李吉口北以下的浊河,拯救小浮桥上游敷十里的干枯河道。

    又上奏说:“黄河向南迂回到韩家道、盘岔河、丁家庄,全都河岸宽一百丈,深超过二丈,就是铜帮铁底故道。

    到刘家洼,然后多半往南流,到山西坡、永涸湖而成为深河,出于溪口流入符离河,也是故道。

    只有徐、邳漕运河道之水浅少,所以首先主张开通小浮桥,再加以挖宽,一定会大大地为漕运河道带来便利。

    于是想从黄垌挽回整个河道,必须挖深四百里淤塞的河床,修筑三百里南岸的长堤,不仅历耗费的钱财不能供给,私下担心后患不会停止。”御史杨光训等也主张挖深埽湾直渠,扩大拯济浊河的水流,和修筑山西坡归仁堤,与杨一魁的主张相合,惟独褚鈇有不同的主张。

    皇帝命令依从杨一魁的主张。

    杨一魁又说:“归仁在西北,泗州在东南,相距一百九十里,中间隔有重重山冈层层险峰。

    而且归仁之北有白洋河、朱家沟、周家沟、胡家沟、小河口泄入运河,水势如高屋建瓴,不可阻挡,即使没有归仁,祖陵也不值得忧虑。

    浊河淤塞,高出地面,曹、单之间宽一二百丈,深二三丈,尚且不可避免河水泛滥,徐、邳之间祇有一百丈,深只一丈多,徐州西面有浅到二三尺的地方,而夏、永、韩家道口到符离,河的宽深与曹、单相当,避高就下,是水的本性,河流所舍弃的地方,自古以来难以恢复。

    况且运河本是凭藉山东诸泉水,不凭借黄河之水,只是应当仿照正统年间在徐州百步洪、吕梁洪的南北口修建闸门的做法,在镇口以下,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