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高原的沉思 (第5/8页)
今天不曾意识到的宁静和平淡却是自由幸福的生活。于是,革命胜利了,全国解放了,烈士们的尸骨被带回到烈士陵,人民和战友含泪让这些英勇的孩子们安息,国家和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而实际上,人民确实没有忘记他们。烈士陵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几经修建改观,越来越宽敞漂亮。当初参加这场战役的幸存者后来身居高位的不少将军们几次坐飞机坐火车亲临长兴烈士陵园,来吊唁昔日与自己朝夕相处并肩战斗浴血牺牲的英雄的战友们,来亲自为昔日战友陵前培土植树种草,来感怀过去追思故友。将军们公务在身,来去匆匆,来一时也就感伤一时,然后就走了,随着岁月的流失,来的时机是越来越少了,然后是永远地离开,空留下英雄的亡灵独自在三秦大地上守望。 也许由于那一天阴郁的氛围感染了我,一路上不断变幻新奇阔大的野外苍茫景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情绪,我的新奇兴奋和感慨忧伤都是那么强烈。那一天先是阴霾重重,继而阴雨绵绵,路上稀闻人声,村庄静寂,田野萧疏,荒无人烟。西北望,丛岭巍巍,横亘眼前。宝成铁路乌黑笔直闪亮的铁轨一直延伸向看不见的远方,背街货运站堆积的黑色煤山更加重了凝重的色彩。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凉和忧伤,仿佛深秋的寒霜一样不知不觉地降落沾染在我的心头,仿佛不断上涨的潮水一样漫过我荒漠的心田。当年生龙活虎的青年,死者长已矣,幸存者已垂垂老矣,余日不多,所剩无几了。人生就这样匆匆。一晃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如今的世道,人们汲汲于财富,浮躁不安,有几个人会想到来烈士陵园这么萧条寂寞阴森肃杀的地方凭吊先烈,感悟人生。 在陵园入口处的报栏上,我读到了当时一个在本省任职的来自河北的省委领导发表在省报上的回忆自己叔父的文章。那个领导自己的亲叔父曾经是西北野战军的营长,就牺牲在这解放大西北的扶眉战役之中,就埋葬在这个烈士陵园之中。那篇文章真实感人,写到叔父不少的生动具体的往事细节以及家人对叔父的无限缅怀和思念之情。我的心灵战栗不已。身居高位的省上领导,不是本地的,是外地来的,隔着遥远的路程,千山万水啊,他的叔叔,他的亲叔叔,很年轻的亲叔叔,就牺牲在这里,就在解放我家乡的这场战役里以身许国了。真是血浓于水啊。难怪,做为侄子的省委书记那么伤感啊。 让我摘录几段文字,我们细细品味下吧,只有从原汁原味的文字当中,我们才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震颤,感触到作者剧烈的心跳,我们才可以充分地理解这片土地,脚下这些低矮的砖石墓碑,曾经怎样牵动着多少人的心灵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曾经是寄托着多少人的追思啊。 每当我看着叔父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几张发黄的相片,读着叔父的家信及寄相片时的简短附言,心血澎湃,心灵颤抖,热泪盈眶,不尽的怀念始终蛰伏在内心深处,虽时光流逝,思念却依旧萦绕于怀,总感觉不吐不可以告慰叔父的在天之灵。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烈士的亲人、年轻的后来者怎样怀念自己的亲人,这里牺牲的烈士曾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怎样的伤痛,心如刀割,久久难忘,刻骨铭心啊。 这位高官的叔叔,是解放军英雄人物,少小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这位奋飞的雄鹰,这位大鹏展翅的解放军明星人物,在东方的曙光即将染红天空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营营长,在攻占马家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烈士的牺牲,给他们的家人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位高官的烈士叔叔就给自己的父母兄长姐妹带来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读着这篇文章,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新中国刚刚成立,烈士的家人聚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起商量如何把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魂唤回来。白发的爷爷、奶奶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共同商量着一件几乎全家人都深切关注和惦念的事情:英雄的叔叔少小参军,四处作战,一直在战火和硝烟之中度过,他在外漂泊、离家已经整整13年了。只在1949年明媚的春天,非常难得地回过一次家,并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结婚成家。可是,现在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人世了,可是他的寒骨还在千里之外的广阔的关中平原上、巍巍秦岭脚下、滔滔渭水畔,在岿巍的黄土高原下面的一个不为人知的荒僻的山洼里,他的灵魂还在荒郊野外在瑟瑟寒风之中漂荡。而家里有他至亲的年迈的慈爱的父母,有闻讯悲痛欲绝的兄妹,有他结婚不到一个月就匆匆离别,而一别就再也不能相见阴阳两隔的年轻娇美而今孤苦伶仃伤心欲绝肝肠寸断的新婚妻子。最叫家人痛心不已和遗憾万分的是,他最后一次离家时,不是高高兴兴风风光光心无牵挂地上战场,而是心情郁闷,怀着被家人误解指责的痛心难受离开的、像他这样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极为丰富的解放军英雄,是不应该牺牲的。他有十多年的战斗经验,当过侦察排长、侦察连长,嗅觉很灵敏的,反应很快的,他是不应该不可能死的。他应该是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凯旋而归,与家人团聚,与娇妻团圆。他很可能带着一腔郁闷,带着情绪战场上是向敌人冲杀,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失去过去灵敏的反应能力,因而饮弹身亡的。老天为什么这样惩罚他,这样惩罚我们一家让!现在他魂兮不归,再也不会向家里人述说自己的见闻感受,和家人一起分享快乐悲伤,我们亲人误会了他,应该把在外游荡的他的魂灵叫回来,应该用亲人的亲情去温暖他那颗可能受到创伤的心。是我们不对啊,是我们的大意失误致使他殒命战场啊。几乎是一整夜,烈士的全家人,在不住地边商量着如何把烈士的骨骸取运回来,边回忆着烈士与家人壮别的一幕。所有的亲人,眼里都噙着泪花,烈士的兄长哽咽着,烈士的姐妹们大声嚎哭,坚强的爷爷、奶奶把悲痛的泪水咽在自己的心里… 读着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心潮起伏,感慨不已。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凝聚了多少英雄志士的鲜血啊。 这里埋葬着多少个像这篇文章记叙的英雄战士啊,围绕着这片土地、这个陵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感人的亲情故事啊。 多少有血有rou生气勃勃的好儿男,正是风华正茂的好青年,就这样永远地长眠在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