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庸 (第7/7页)
指继承。 91、缵(zuǎn):继承。大王:指王季的父亲,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谥为“大王”绪:基业。 92、壹戎衣:即《古文尚书-康诰》中之“壹戎殷”据郑注“壹”通“殪”,诛灭。“衣”当为“殷” 93、周公:名旦,为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成:完成,成就。德:德业。 94、达孝:最孝顺之人。矣乎:语尾助词。 95、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 96、陈:摆列。宗器:先世所重之祭器。 97、设:陈设。裳衣:指先祖留下来的衣服。 98、荐:进献。时食:正当时令的食物。 99、昭穆:宗庙安放神位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始祖居中。 100、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101、序事:安排行祭礼时的职事。 102、逮:及,即祖先的恩惠下及晚辈。 103、燕毛:指宴饮时按照头发颜色的深浅来别长幼,排座次。燕:通“宴” 104、上帝:上天。 105、郊:古时冬至祭天为郊。社:古时夏至祭天为社。均为天子祭礼。 106、禘(dì):天子宗庙五年一次的大祭。尝:每年秋天的常祭。 107、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 108、布:布列,记录。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109、蒲卢:即芦苇,生长非常迅速。 110、亲亲:前一个“亲”作动词用,为“爱”之意;后一个“亲”指亲戚。 111、杀:差别。 112、‘‘在下位”二句:据郑注,这两句在下面,此为误重,应删掉。 113、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 114、子:这里作动词用,以庶民为子,即爱民如子之意。 115、来:通“徕”,招来。 116、柔:怀柔,使归顺。 117、怀:安抚。 118、好恶:爱憎。 119、官盛任使:为大臣设置众多属官,使他们足以听其差遣。 120、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 121、省:省察。试:考核。 122、既廪(lǐn)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 123、绝世:指诸侯中世系断绝的。 124、举:复兴,振兴。废国:指诸侯中国事废弛的。 125、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126、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127、审:详尽。 128、弗措:不停止。 129、自诚明:由真诚而领悟道理。自:由。 130、自明诚:由明达事理而后做到真诚。教:教化。 131、赞:帮助,促进。化育:变化,生长。 132、参:据朱熹注,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133、其次:指次于圣人的贤人。致:用心去做。曲:一端,一个方面。 134、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凶兆。 135、见:通“现”,呈现。蓍(shī)龟:古时用来占卜的蓍草和龟甲。 136、成己:自我完善。 137、时措:随时施行。 138、征:验证。一说“征”应为“彻” 139、卷石:拳头大小的石头。卷:通“拳” 140、鼋鼍(yuán tuó):大鳖和扬子鳄。蛟: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 141、不显:据朱熹注:不显犹言岂不显也。一说“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142、威仪:指细节方面的礼节,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 143、尊:恭敬地秉持。问学:询问和学习。 144、好:喜好。自用:自作聪明,刚愎自用。 145、自专:白作主张,独断专行。 146、议:议定。制:制定。考:考订。 147、杞:杞国,相传夏禹的后代大都居于此地。 148、王天下:君临天下,称王。三重:指仪礼、制度、考文。 149、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时代的礼制。 15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谬误。 151、庶几:几乎。夙:白天。 152、蚤:通“早” 153、祖:远承。述:传述。 154、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155、覆帱(dào):覆盖。 156、错行:交错运行。 157、代明:交替光明。 158、敦化:敦实化育万物。 159、宽裕:指宽大舒广。 160、齐庄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161、文理密查:文字条理周密而明辨。 162、溥(pǔ):周遍。 163、蛮貊(mò):南蛮北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称。 164、队:通“坠” 165、经:理出头绪加以分别。纶:排列同类加以综合。经纶:本意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 166、肫肫(zhūn):诚恳的样子。 167、衣:穿衣服。絅(jiǒng):罩在外面的单衣。 168、暗然:幽暗的样子。日章:日益彰明。章:通“彰” 169、的然:显明的样子。 170、无恶于志:即无愧于心。 171、屋漏:室内西北角。此句意为独居室内而能无愧于心。 172、假至:此处意为神降临。 173、鈇钺(fū 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174、百辟:众多诸侯。刑:通“型”,效法。 175、輶(yóu):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