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叔叔走了 (第3/4页)
在大字报前面,不断说自己是讽刺。 我反对造反派的一切示众行为,但对这件事,心情有一点复杂。因为万一这位先生近乎疯狂的投机心理得逞,我们全家只有死路一条了。 mama总算没有迎过来,静静地站在我们宿舍对门的竹篱下。她不仅看不懂“艾克斯先生”就连头顶的高音喇叭也受不了。我们学院的这个高音喇叭是有名的,天天口号震天,闹得附近华东医院的住院病人纷纷逃离,闹得整个静安寺地区很不“静安”何况它现在正悬在我mama的头顶。 mama畏缩地站在竹篱前满脸愁苦。竹篱上也缠满藤蔓,与mama出嫁那天花轿路边的景致相同。竹篱卫护着朱家,竹篱导引着余家,相隔半华里路,一路是花的信息。 此刻mama不会有这种回忆,她只觉得嗡嗡喤喤的世界那么陌生,惟有这缠满藤蔓的竹篱有点熟悉,可以短暂躲避,躲避在这里等待她的儿子。 她见到我后的第一句话是:“阿雨没东西吃了,我知道。”说着把一张早就捏在手里的两元纸币按在我手上。 我不敢问这钱是哪儿来的,只把它挡在mama手里。mama没再推,也没把手缩回,两只手就这样隔着一张纸币握在一起了。 她很快说明了今天来找我的原因:祖母叫我给叔叔写信,写明家里的困境。“本来我也可以写,但你叔叔太重人情礼仪,不习惯哥哥嫂嫂向他求告什么。你是小辈,说得不合适也不要紧。” 我说:“妈,相信我能写好。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第二天,我就把信寄出了。 过了一星期,我计算叔叔的回信应该到了,便赶回家去。 上楼梯时就觉得不对,只听得两个人的脚步声慌慌乱乱,原来祖母和mama都抢着来迎我。 mama抢先讲了那句话:“你叔叔没了!” “啊?”我霎时呆住,脑中一片空白。 “是胃病。”这是祖母的声音,像来自旷远的乱山。 我立即把脸转向祖母,突然清醒,这是这位曾经是十个孩子的母亲的最小一个儿子的失去!但我还说不出话。 祖母又讲了一句:“我已和你mama一起去过蚌埠,把骨灰盒——拿回来了。”我以为她会大哭失声,却没有。 当然不是胃病。祖母和mama从来不会撒谎,讲半句假话就暴露无遗。我把祖母扶坐在椅子上,捂着mama的手到门背后,说:“告诉我!” mama直捷地说,叔叔是自杀。祖母知道当时自杀就算犯罪,决心把我们瞒住。 七十五岁的老太太,亲自坐夜班火车赶到蚌埠厂区内,到处都是打倒叔叔的大标语。 祖母蓬乱的白发,飘拂在她最小的儿子被倒写的名字上。 叔叔只是一个一般的技术人员,不是当权人物,凭什么打倒他? mama哽咽着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到处要抓“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那里地方小,找不到什么权威,就把叔叔算上了,主要是有人揭发他吹捧《红楼梦》,是放毒。 “《红楼梦》?”我背脊发凉。居然是为了这本书,这本他一直不许我阅读,反复说是“太悲苦”的书! mama还在说:“把他押在垃圾车上全城游街,他哪里受得了这等屈辱,回来大声与造反派辩论,说《红楼梦》是一部优秀古典名著,结果被说成态度恶劣,再一次游街。” “他被打倒后一再抗议都没有人理他,最后只能…”mama顿了顿,又说了下去:“是用剃刀割动脉,抢救过两次,但你叔叔是何等刚烈的人…” 对于余家,这是山崩地裂般的一件大事。 没有时间体味其中的强烈悲情了,只有快速采取一系列应变措施—— 表妹以女儿之孝,抱着叔叔的骨灰盒到西郊的古北公墓安葬,全家护送。那天爸爸也请假从关押地出来半天; 爸爸立即明白自己已经完全没有自杀的权利。在叔叔的帮助也失去之后,他不能听任全家衣食无着而独自离去,更不能听任祖母在失去了最小的儿子后再失去最后一个儿子。他决心重新在关押地思考,今后怎么办; 我和表妹决定立即向所在学校申请,争取第一批下乡劳动,自食其力; 大弟弟已经十八岁,托人介绍到渔业公司出海捕鱼,可以补贴家用; mamacao持家务,抚养着两个未成年的小弟弟。但后来知道,她背着我们悄悄地去从事无人愿意做的体力劳动:替附近一家电机小厂洗铁皮,成天赤着脚,浑身水淋淋; 祖母双目发怔,看着云天,手上又拿起了佛珠。念的依然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从小听熟了的… 当一切安排停当,我便日日陷入沈思,在沈思中变了一个人。 我的沈思,主要是想重新理解叔叔。 他一生挚爱《红楼梦》,最终也为这本书死去。他像贾宝玉一样为逃离肮脏、寻求干净而远行,但最后却坐上了最肮脏的垃圾车。 为此他宁肯以鲜血来洗涤,洗出一个干净的“太虚幻境”来驻足。正是在这里,出现了贾宝玉所不可能有的勇敢和刚烈。 败长时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充分理解他。有一次,随手翻阅颜真卿的字帖,突然浑身一震,赶快回家问mama,那次收拾叔叔遗物,有没有见到一本字帖? mama说,那时叔叔的宿舍已被多次翻抄,我们去时连一个日记本也没有找到,哪里还会有什么字帖? 我不知那本颜真卿的《祭侄帖》到哪儿去了,脑中又浮现出叔叔当年在福州路旧书店柜台前微微颤抖、小心轻问、隆重捧持的动作。 当时叔叔并不知道颜真卿祭侄的史实,但我相信初次接触的神秘感应。帖子刚刚打开,一种千年难逢的气韵在向他召唤。后来,他持帖而问、伴帖而行、傍帖而眠,当然早已懂得帖里的一切。 今天,我这个侄儿捧着《祭侄帖》反祭于他,似乎觉得其间有一种故意倒置的天意,一种悲情浩荡的预设,一种英雄人格的反馈。我也因此在游动的墨迹间找到了一种能够阐述他生死选择的精神图谱,听到他在三次割脉后对我的最后嘱咐。 面对毁坏盛唐气象的叛臣逆贼,文化大师颜真卿全家都举起了刀戟。他亲自率兵抗逆,堂弟颜杲卿被逆贼脔割,连遗体残骸都无法完整。侄子颜季明也被杀害,留下的只是一颗头颅。但朝廷对这样的烈士却不闻不问,只得由颜真卿自己来祭。这样的祭文,怎能不大气磅礡、感天动地? 颜真卿撰写这篇祭文时四十九岁。二十七年后,七十六岁的他还在另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