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旧屋与旗袍 (第3/6页)
家家动员,一些青年听说可以不交学费、不误农活就能识字,地方又那么近,都抢着要来。mama交给他们一个任务,到邻近的村庄如车头、田央里、顾家村、陈家村去看看,有没有也想进班的人。她想,人多人少同样上课,多一个人识字总好一点。谁知这么一来,人就太多了。开班那天,人一批批来,挤在小小的堂前,桌椅就不够,临时到村子里各家各户去借。 借桌椅的事搅动了全村,有两个女孩子忽发奇想,觉得我家西边邻屋楼上孝宏爷爷那个疯了的前妻屋里,一定有一些空置不用的桌椅,也就壮着胆子蹑手蹑脚上去了。 她们小心地向那位安静的疯女人说明来意,疯女人一直低着头,没有表情。两位女孩子站在屋子里四周一看确实有几条空置的长凳,就说:“阿婆,我们先搬走了,上完课马上来还。”见疯女人没有表示反对,就去搬了。 刚向凳子挪步,发现满地都是一些浅黄色的奇怪对象,蹲下身去一看,全是用麦秆编成的各种小动物,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密密层层铺了一地。 两个女孩子抬起头来看了疯女人一眼,心想你长年不下楼原来在编织这么一个热闹的世界。最后,她们搬出长凳时忍不住又对疯女人说:“阿婆,你编得太好了,那么多,送我们两个吧。”疯女人仍然没有说话,但似乎嘴角有一点轻微的笑影。两个女孩子也就一人扛了两条长凳,各拿一件麦秆小动物下楼了。 堂前乱过一阵,mama开始讲课。她把一块深色门板当黑板,拿着几支从半里外的小学要来的粉笔,教几个最简单的字。这在村里算是一件大事,男女老少都拥过来看,许多纳鞋底、抱小阿的妇女也都挤挤地站在边角,高高低低都是人头,嗡嗡喤喤。mama知道,这样下去没法上课,要另换地方。mama讲了一会儿之后,王逸琴开始讲算术。她显然比mama更受不了这种混乱局面,经常停顿,但还是讲了下去。突然,她发现站着的妇女都把头转向了一边,全场突然肃静。大家注视的,是一个头发不整却表情木然的女人。 王逸琴面对这个场景不知所措,mama一看也吃了一惊,是西楼的疯女人,她也下楼听课来了。疯女人的存在,使全场不再喧闹,但大家的注意力再也集中不到老师身上,这一点,王逸琴很快明白,她无法在这种奇怪的安静中把课讲下去。 散课之后,mama把自己刚刚作出的决定告诉王逸琴:识字班到祠堂里开,那里桌椅很多,地方很大,只须叫两个学员去打扫一下就成。 王逸琴的心思还是留在刚纔那个表情木然的女人身上。 mama说:『她是疯子。” 王逸琴说:“不知怎么总觉得脸熟,一定在哪里见过。” mama说:“不可能,她从来不出门。” 正说着,小阿婆过来了,热情地挽着王逸琴的手问:“听口音你也是我们新浦沿人吧?哪家?怎么长得这么漂亮?” 王逸琴笑一笑,回答说:“那我们是同乡了,我离开那里已经很久,现在住在朱家村。” “这下你有穿旗袍的伴了。”小阿婆笑着对mama说。 从此,识字班就开办在祠堂里了。那里离村庄有点距离,村民不会去挤,疯女人更不会去。但是,在堂前开班的第三天,我家后门窗台上出现了五个麦秆编织的小动物。 祖母对mama说:“痴子明大理,这是她给你的奖赏。” mama说:“那可要收好,都是细细女人心。” 识字班其实办得很苦,大多是,下雨下雪,不能干别的活了,就上课。两个女子橕着伞,在泥路上走,从来都是她们等学员,没有让学员等过她们。mama平日不在乎打扮,但每次去识字班前总要在镜子前梳妆打扮一下,因为会遇到王逸琴,其实王逸琴也是同样。 她们去识字班,必定都穿旗袍。祠堂在田野间,两个女子从不同方向同时到达,完课时一同出来,站着说一阵话,又朝不同方向回家。由于她们总是比大家先来后走,因此一眼看去,田野上常常只是她们两个女人的身影,悄悄走拢,悄悄分开。 识字班办了三年。这三年间,先是王逸琴的丈夫朱炳岱先生英年早逝;再是王逸琴再嫁,不幸,第二个丈夫又去世,她就实在悲痛得没法教下去了。 mama说:“她的人太好了,她的命太苦了。”没了她,mama一人就没有办法把识字班支橕下去,只得解散。 mama从此很少再穿旗袍。而且,再也不愿踏进祠堂。 识字班不办了,mama天天晚上一如既往,要给乡亲们读信、写信。我家的前间,还是夜夜拥挤。 夜夜拥挤,还有一个很琐小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村里很少有人家舍得点一盏油灯。除了这间屋子,全村早已沈入黑暗的大海,深不可测。 有月光的夜晚,孩子们会离开这间屋子到外面去玩。夜间的船坞、树杈、坟堆、桥基、蟹棚、芦荡、苜蓿地、河埠头、风水墩都充满了影影绰绰的鬼气,这对小阿子来说太具有吸引力了,一种裹卷着巨大恐怖的吸引。 我想,我应该感谢这些夜晚。一个开始曾被小憋伴们称为“上海人家”的孩子,趁mama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忙碌,趁祖母在给这黑压压的人群烧水、沏茶,便大胆地向着巨大的恐怖走去。很快,我成了小伙伴中胆子最大的人之一,证据是,夜间去钻吴山的小山洞,去闯庙边的乱坟堆,都是我带的头。 直到今天纔真的明白,这种无所畏惧的“幼功”对我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当时mama并不清楚我在夜间到过一些什么地方,但有很多迹象告诉她,她的这个幼小的儿子对什么也不胆怯。这一点对她可能有一点误导,后来她对我的几个弟弟,也从来不在胆怯的问题上作任何考虑。很多作家描写过的在童年时代听到响雷一头扎在mama怀里的情景,在我家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发生,一定会比响雷更让家人吃惊。回想起来我mama自己也够大胆的,因此年长以后读布莱希特的作品《胆大mama和她的孩子》,便哑然失笑。 我一直记得一个堪称美丽的场景,可惜说出来旁人很难相信。 那是我六岁之前的某一天,吃晚饭时发现mama不在,祖母说,到上林湖山岙里边的表外公家里去了,表外公一定会留她吃晚饭。祖母一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