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犁_二近代的歧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近代的歧路 (第3/4页)

先到美国,然后转向欧洲,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历时一年零九个月。日本政府认为这次出访意义重大“内治外交,前途大业之成败,在此一举”

    岩仓使团的官员们参观了西方各国的政府机关、议会、工厂、法院、报社、医院、学校等。“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回国之后立即写出《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他指出:“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

    木户孝允格外关注西方的教育,他在给文部省官员的信中写道:“我国今日之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我国今日的开化不是真正的开化。…日本人决非与今日欧美之人有异,唯在学与不学。”与使团随行担任记录的久米邦武将沿途的笔记整理成书,标题为《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该书中的许多内容成为日本人的必修教育课程。

    然而,满清王朝直到三十年之后,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教训,才开始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问题。这些皇亲国戚丝毫没有日本维新官员的见识和胸襟,他们走马观花的考察并没有对中国国内的变革产生任何积极作用。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几个从欧洲欧洲游学归来、深入地研究了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和哲学的精力充沛、坚定不移的知识分子,开始成为“明治维新”的年轻设计师。他们领导朝气蓬勃的天皇政权进行了政治改革、军事改革和财经改革,并实施“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两大政策。

    一八九八年的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与其说是王朝主动进行的一次大变动,不如说是少数知识分子力图证明改革正确的一次孤注一掷、损失惨重的尝试。中国的维新派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日本同行那么幸运,他们的命运是斩首、放逐和流亡,他们遭到了大部分同胞的嘲笑、辱骂和唾弃。短暂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天,像是黑暗夜空中令人眼花缭乱的火箭烟花,其光亮消失后留下的夜空比先前更黑暗。

    一八八九年,日本政府颁布明治宪法。这是一个深受近代德国政治理论家君主立宪观念影响的文件。在这十年间,东京的人们把“君权”和“天赋人权”的意义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而专横顽固的满清统治者,一次又一推迟立宪的时间表,直到满清王朝灭亡也没有实现真正近代意义的立宪。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在阅读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在东京和大阪的书店里能够找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而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们才开始得到日本人这种文化冒险精神的好处。

    日本在进行自强运动的同时,也企图仿效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策略。当年,在外部压力下日本政府被迫签署了日美、日俄等修好条约之后,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阴对此评论说:“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戎狄”但在另一方面却宣称,应当“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支那”

    明治维新初见成效,日本政客就宣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政治仍然不整,内有长毛之扰,外有英法之侵…以今日之形势论,宜先出师,取清之一省,而置根据于东亚大陆之上,内以增日本之势力,外以昭武勇于宇内。”

    明治维新百年来,日本的近代史清晰地划出了这样一道弧线:在“脱亚入欧”的近代思潮的刺激下,日本在亚洲率先成功地转向了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处于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又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狭隘的岛国心态,使日本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历史悖论:源于反感并抗争西方强权的心理,却在政治的、经济的各种利己情势的合成下,最后选择了模仿西方殖民者强势扩张的经历,催生出了东方式的帝国主义殖民道路。

    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尽管让西方人惊讶不已、让中国人羡慕不已,但日本的近代化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近代化。

    所谓“先天不足”是说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蔑视生命的观念等,并没有在这场洗礼中得以清除和更新;所谓“后天失调”是说日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仅仅着眼于军事和技术层面,并没有深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基本价值观之中。因此“明治维新”产下的是一个畸形的婴儿。作为最早进入现代化轨道的亚洲国家,日本未能确立个人的权利与责任的观念,也没有建立稳定的文官政府,其政权很快被一群丧心病狂的法西斯军官团掌握了。

    由“明治维新”而建立来的日本近代化军队,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组织形态、战略部署等方面确实与西方军队不相上下,但日本统治者却拼命向士兵的头脑中灌输武士道精神的毒素,使得这支军队成为虎狼之师、恶魔之师。

    一九一二年,明治天皇死去。在多次对外战争中“荣沐皇恩”的乃木希典大将夫妇,在家中剖腹殉葬。在二十世纪初竟然还出现如此野蛮和愚昧之举,这一事件验证了日本历史学家高桥龟吉的论点:“在维新后的新时代,武士道精神仍然保着指导性的地位。”

    明治维新一开始,天皇为了让日本拥有铁甲舰队,不惜花费血本向英国等海军强国购买。因为国库空虚,他毅然宣布:哪天资金没有到位,哪天自己就只吃一顿饭。视天皇为神明的日本国民大受刺激,纷纷省吃俭用捐钱买军舰,甚至出现了妙龄少女不惜卖身筹款的新闻事件。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大肆挪用海军军费筹办自己的生日庆典。这个残忍而工于心计的女人,虽然控制了中国政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却始终不明世界大势和文明走向。她的智慧仅仅限于厚黑学和权谋术,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的、顽固而守旧老太太。

    颐和园的莺歌燕舞,一时间似乎遮掩了几百公里外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深深的危机。然而,破冰的那一刻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