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_第十三章繁花盛开的长安mdas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繁花盛开的长安mdas (第3/6页)

能,因为大唐帝国并不是乌托邦,彼此之间还是可能有差别意识,也可能有缺点或是不好的地方,毕竟这是个普通的人类社会,大可不必过度美化。至于前述论点也只是我个人专断的推测罢了。

    事实上,高仙芝当上了将军,而那个骂高仙芝的西藏人更在将军之上,应该是大将军之类的吧!从这点看来,倒没有因为民族的关系而不能出仕的事情。举例来说,如果因为是高句丽人,因此就算再怎么有才能也难以出仕,或者只因为是西藏人,所以就算有实力也难以浮上台面,像这样社会制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并不存在的。以现在日本的官公厅干部中并没有外国籍这一点看来,当时可能还更为开放。不过这不只有日本才如此,近代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制约而形成的,如此较古代或中世纪的世界更为排他的构架,反而是另一种讽刺。

    好了,之前我们也曾经提过将高仙芝和郭子仪分为明暗两者的说法,暗的一方是高仙芝,当然,明的一方就是郭子仪了。

    这个人姓郭,名子仪,字也是子仪。在现在的日本,举《三国演义》为例来说,像是刘备玄德、或是诸葛亮孔明之类,把姓、名以及字三者同时加在下起称呼乃是一种误用,如果用这种方法来称呼郭子仪的话,那不就成了郭子仪子仪了吗?从这一点即可说明将姓名与字号一起称呼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了。由于《三国演义》的登场人物全都具有响当当的名字,因此我在此特别提出这一点说明。

    在此要多作说明,所谓的字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在本名之外可供人称呼的俗名。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根据日本的汉和辞典上头的记载,给自己取字号是二十岁时的事情。也因此,有一些读者写信来告诉我:那你把登场人物中十几岁的人就取了字号,是不是不正确呢?

    在此说明一下,告诉我这件事的人,在广义上来说应该也是三国志的读者,所以我以三国志为例来回答。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中,有着“马超,字孟超,年仅十七”的文字叙述,如果是熟渎《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有所印象吧?关于这一点,陈老师做了以下的说明:有些人甚至在七岁时就取了字号,像这样的场合可能是自己一直没有决定,而可能由塾里的老师或是谁所取的。

    在此之后,在宋这个朝代之中,有个著名的人物——文天祥,字宋瑞,乃是由天子所赐。这个人是个大秀才,在二十岁时便考取科举,于是天子为了鼓励他,就给他这样一个字号。从此,他便改掉以前所取的字。由于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字”这个东西,并不限定要到二十岁的时候才由自己取。此外,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至于女性,若是文人或诗人的话,则也有取字号的可能。

    在取字号时,虽然选择与本名有一些关系的文字的例子不少,但也有许多例外。以三国志为例,像是诸葛亮的名字为“亮”与他的字孔明中的“明”字都一样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因此是有关系的。不过,在向我表示意见的人之中有人提到,张飞的字是翼德,名字中的“飞”和字中的“翼”不是也有所对应吗?然而实际上,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翼德乃是《三国演义》之中的创作。因此,字与本名也不见得是一定有所关系的。

    还有,在中国有着伯仲叔季的顺序,这是一种兄弟的顺序,从上开始依序排列。要以三国志中登场人物来说的话,孙策乃是孙家的长男,而他的字正是伯符,取了“伯”这上一字!而司马懿乃是司马家的次男,他的字仲达,就取了“仲”这一个字。虽说大部份是依照这样的顺序,然而在《隋唐演义》之中登场的秦叔宝,明明身为长男,却取了“叔”这么一个字,因此可知,辞典上所写的毕竟是原则,例外还是存在的。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郭子仪乃是在安禄山之乱中指挥军队而大获全胜的人,在郭子仪手下有个以副将的身份活跃的人,叫做李光弼。这个人也是位名将,在战术方面上看来,说不定李光弼还来得更为优秀也说不定。我在此选择了郭子仪,乃是因为他在安禄山之乱中,最为活跃而具代表性之故。

    其他的有名人物则首推颜真卿,这个人是以书法名家而出名,被称为是继王羲之以来的书法名家。也因为他的书法被用作为练习用的字帖,因此凡是写书法的人,必定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接着,则还有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以及张巡等。

    这个叫做张巡的人,也是在中国历代名将之评传中一定会出现的人。这个人主要的功绩是守住睢阳,此地为中国南北交通之动脉,是非常重要的据点。如果这个城池落到安禄山军手里的话,安禄山军就能够一举进入长江的下游流域,而可能使得大唐帝国失去其经济的基磐,最后走向灭亡。虽说是这样的一个重大据点,然而张巡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以三、五千的兵士对抗十万敌军,一直死守了二年之久。听说他在这期间之中虽也曾派人前往求援,惟大家因嫉妒张巡的功劳而不愿前往救援。

    这个张巡曾使用过许多不同的计略来守城,但也许有人会想,这些会不会是延用《太平记》中楠木正成的那些战法呢?根据记载,他曾以稻草人来欺瞒敌人的耳目,而这件事是发生在早楠木正成六百年之前的事情,因此张巡视绝不可能仿效《太平记》的。

    张巡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持续奋战的结果用尽了食粮,全城均陷入了饥饿之中。这样的情形造成了兵士因营养不是而失明的情况,在敌人前来攻击时几乎可以说连站都站不稳,最后终于失守,而张巡也因此而被杀。张巡的活跃虽然救了大唐,称得上是唐的大恩人,然而张巡并没有立刻受到表彰,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在失守之前曾经因为饥饿而有过吃人rou的事情。吃人可说是人伦上的大罪,因此自然有人会对是否要对犯这样大罪的人加以表彰有所意见。

    而最妙的是,在中国,会把吃人这样的事情,当作是普通的事一样地写出来。当然,在中国会发生这种吃人的事情,一定会是在像这种围城作战而食粮耗尽,或者是在大饥荒的场合,这样的例子在日本也不是没有,中围人对于因为喜好而吃人rou这样的事情还是会感到很怪异的。不过历史上,将吃人rou这样的行为加以美化的例子可说是绝对没有的。

    就这样,虽然张巡造成了许多的议论,但平心而论,未将食粮送达,朝廷方面也有责任,而且他也确实对唐有恩,因此最后还是加以表彰。在中国的历史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