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人生意气mdash; (第4/7页)
是中国北方作乱的骑马游牧民族——来看待,当时的突厥帝国几乎支配了几个欧亚大陆的中央部份,其领域甚至可说比唐帝国还要广,连咸海一带都为其领土。因此,只要在北方有这个大敌国存在的一日,就很可能会侵入而来,唐的国境也难以安定。出兵虽然是发生在太宗即位三年之后,然而在此之间也不是说李靖就完全什么事都没有做,恐怕在这三年间,他都一直在研究对突厥作战的战略,以及养成骑兵什么的才是。而在此时,正巧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 分裂就产生了抗争,而对唐来说,这时也正值整军随时准备出发的状态,于是太宗皇帝就命令李靖出击。这时李靖所率的骑兵队,我想应该可称为中国历中上最强的骑兵部队之一才是。 大体上,光是带领他们的人就很够瞧了!他的副将是李绩,其他则还有程知节与尉迟敬德等,全都是名将。首先,他们一举袭向突厥的根据地,而突厥方面则认为,就算唐要攻过来,由于其是以步兵为主力,因此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十日左右便往其根据地急袭而来,而在一日之间便将其陷落。此时突厥的可汗,也就是他们的王慌忙地逃逸。不过,就算说是逃逸,他还是带着数十万的骑兵部队,准备伺机反击。 在冬季的蒙古高原,也就是敌地之中,李靖以骑马民族为对手,深入其中与其以骑兵战正面相接,却一次次地获得了胜利。甚至还派遣分支部队趁着雾气前进,突然对敌人的后背进行突击,可见其对地理方面也做了一番研究。 就这样,突厥的可汗遭到了逮捕,而突厥帝国就此灭亡。 随便说某人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也许大过妄为,因为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人算是很少见的。可是就李靖来讲,光是从他以骑马游牧民族帝国为对手,深人敌地,正面以骑兵战与之挑战而将其灭亡,我想就可以说李靖真的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了! 话题有点说远了,不过像在日本史中说源义经乃是个骑兵战术的天才,我却觉得那感觉大不相同。义经之所以被这样认为,乃是因为他在一谷的战役中反败为胜的表现,可是那却不应该说是骑兵战术。确实义经会以骑马做为短距离高速移动的方式,可是在到了战场之后,自古以来就是在两边报上名号后就展开单挑作战的。就如熊谷直实与平敦盛所言,是乘马一对一对决,在落地之后还要互斩以分出胜负。这样子根本不能说是骑兵的集团战法,说义经是骑兵战术的天才,其实是抬举他了。义经所做的事,和成吉思汗等的骑兵战术完全不同,这点在数十年前海音寺潮五郎先生便曾指出,只不过由于这说法已经一般化,因此义经为骑马战天才的错误认知才会继续流行下来。 虽然很可惜,但基本上,在日本的历史里并没有骑兵战术的天才。因为并没有这个必要的缘故。因此,当蒙古袭来、第一次接触到骑兵的集团战术之时,日本才会那么慌乱,就是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 真的谈得有点过头了,还是赶快在此打住吧! 就这样,李靖建立了灭亡突厥帝国的大功。在此之后,虽然也有与西方异民族为对象的作战,不过大抵上李靖站在第一线的出征,也在此告一段落了。而在此,更年轻的——这时才三十岁左右的李绩,便取代了其地位而为唐军部的第一把交椅。 说起李绩的功业,第一就是灭亡高句丽一事。高句丽在《隋唐演义》中写作“高丽”总之就是在经过了约七十年,自唐以前就存在于中国东侧国境的国家。之前隋炀帝曾经三度发动大远征军前往,然而均遭到了失败的命运。除了补给难以连系的问题,高句丽的军队也很强盛,甚至还是在后方发生叛乱,于败死了数十万人之后,竟还可以成功地保卫其国家。 其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高句丽的内部发生了战争,大致也就是重臣要除去国王之类的事情,让太宗下了出兵的决心。只不过,由于隋炀帝曾经失败,因此就有人反对,可是,由于有和隋炀帝之比较,太宗的意志反而更坚持。于是,尉迟敬德就是想要阻止其出兵的人,不过太宗并没有听从,因此只有拖着过六十岁的身体继续在战场上立功。这时,秦叔宝已死,而惟一可能劝谏太宗的魏征也死了。 惟一的例外就是李绩,他积极提出为了安定东方国境,就必须要出兵的赞成意见。 于是太宗也展开了三度对高句丽的远征,但是也没有成功。 在途中第五十六位叫做薛仁贵的这个人,曾演出穿着白色武装斩杀高句丽军士,并且将敌人驱散的勇猛场面。关于这故事,有本叫《薛仁贵传》的书,描写薛仁贵与其一族的武勋,创造了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隋唐演义》或《三国志》的故事,在其中有着详尽的描述。这时对高句丽的远征已经失败。 虽然唐太宗后来在还算在年轻的时候就死亡,但他与李绩还是有三十年以上的亲密友情。这时的太宗皇帝正因挑选后继者失败而非常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而由于李绩的才能自己最清楚,不管是从李绩与朝廷的关系,还是李绩与太宗个人的信赖关系,太宗都相信自己在死后,李绩一定也会对自己的儿子和对自己同样尽忠。可是,在一些小地方他又抱着怀疑,于是就想出自己将李绩贬到地方,然后自己的儿子在即帝位之时,再将李绩给召回,并给予和以前一般的高位的话,那么李绩不就会感念自己儿子的恩惠而对其尽忠了吗的方法。 其实,这行事非常不像太宗,他还不如干脆就握着李绩的手,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说不定还来得好些。然而他却在死前玩弄了这样的手段。在太宗死后,继位的儿子高宗皇帝就依计将李绩召回,并重新给予高的位置,然而这时的李绩大概就因为一些不满的感觉吧,后来在高宗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爱人武曌,也就是则天武后纳为皇后的时候,虽然其他的重臣都持反对情况,然李绩却回说那是陛下的家事不便过问,就这样认可了高宗皇帝与武曌的婚事。 当然,也有李绩这个人对于宫廷内的权力斗争等事情毫不关心的说法,但我的看法则是比较偏向他就不管这一切,随便你去的感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