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亡命者的群像mdash; (第3/5页)
消息也传到了田单耳中,在此,田单就派间谍放出流言,说乐毅在将齐几乎完全征服之后,就会自立为齐王,不可能再继续在燕王之下当个听话的官了。 而惠王相信了这个流言。 这乃是传统的一种政治力学,会有这样的流言,就是因为有会相信这种流言的心理。如果想让乐毅失势,不再让他继续拥有进攻的权力的话——之前是因为他有前王可倚靠,然而现在没有了——要做的就是要让这样的流言传出。本来谗言就是想信的人就会相信,于是惠王就免了乐毅的职。 乐毅悄然自战场离去,当然一定会有人前来接替,然而这个人并不有名,也不值得去知道他的名字,燕军还是继续包围着,只不过,总司令官乐毅遭到解任,其他留下的将官士气势必受到动摇,在此田单就运用他的智慧,使出了著名的火牛之计。 他集结了千头以上的牛匹,在夜晚于牛的尾巴上绑上松明及稻草,点上火让其冲向燕军阵地。燕军在休息之际突然遭到夜袭,一看之下,却发现随着动摇地轴般的轰隆重响声之下,居然有不知其真面目的一大群怪物带着火焰杀到,不由得阵脚大乱,而随后则有田单选出的五千余兵士,一举就将燕军击退。在燕军方面,本来就因这场夜袭而十分惊恐,再加上乐毅不在后的不安,有许多人就逃走了,结果在短短时间中,本来为燕军所占领的七十余座城池便一一地为田单所收复。 结果,田单因此战功而受封为贵族,此后过着平稳的人生以至终老。说过来。田单这个人虽是位名将,然却是在一役间成名天下,在那之前之后似乎都没有参加过其后的战役。只是他一战就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的话,齐国早就灭亡,而战国七雄也就变成了六雄。田单在危急之际解救了齐国,光是这生涯中惟一一次的战役,就成了留名历史的名将。 另一方面,着了田单一道的乐毅,自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阵地,此后又怎样了呢?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晃回燕国去的话,一定会被杀的,于是他就亡命前往赵国。由于他是具有实力和名声的人,因此受到赵王的厚遇。而在燕国这一方面,惠王虽然一度将乐毅流放,但在田单将燕攻占的城池又占回去之后,他才发现乐毅的伟大,因而十分后悔,就给乐毅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回来燕国。然而乐毅则郑重地写了一封回信,认为现在他如果回去的话,两边可能都会觉得尴尬,日后可能又会发生杀人或被杀的事情,因此他不喜欢,就拒绝了燕王。此后也老死在赵国之中。 让战国时代更显壮丽的名将对决,就在此合上了幕。虽说是十分命运般的对决,但实际上在作战时,乐毅是否知道田单这个人,说不定都还是个问题呢! 当时,要是乐毅获胜的话,也许齐就真的就此而亡,而燕则更为强大。战国时代虽是以秦之统一天下做为结束,但秦是位于大陆之西,若是东侧进入燕的支配之下的话,由于东侧的农业生产力等均较高一等,也许秦与燕将会东西分割中国,最后则会进入两国间的最终决战也说不定。只不过,在此之前,齐国都城市中的田单这个小小官吏居然改变了历史就是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九位的廉颇吧!这个人虽为赵的将军,但自古以来就是以老将着称,当然他不可能一出生就很老,只是因为他在有了一定的年岁之后才在战场上活跃,因此给人这样的印象。 在这个人的情况,与其次次地来叙述他战胜的经过,是没有什么意义,他有名的乃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 蔺相如这个人是个政治家,尤其擅长于外交,在赵、乃至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国际的社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非常有功绩的人。关于他伟大的事迹,在《史记》中也有不少记载,在此先略过不谈。蔺相如这个人,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状况下,自然并没有建立任何的武勋,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绩获得了与廉颇并立的地位。然而这却让廉颇感到不快,常常说蔺相如的坏话,然而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你怎么可以不闻不问呢?应该要回口才对。然而蔺相如却说:这个国家是因我和廉颇将军两人才能得保的,如果我们两人起争端的话,那会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国而已。廉颇在听到这段话之后,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低头道歉。并希望与蔺相如成为朋友,这是相当有名的故事。 只是廉颇这个人,也在随着年岁增长之后,被新的国王所疏远,不再看重他。最后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国,虽然历经几个国家,因其之前的名声而受到尊重,但以后并不曾立下足以改变历史的活跃战功。 谈完了廉颇,再来看看接续他的后辈赵奢,这个人当然也有两把刷子,然而他真正为人所乐道者,乃是他与儿子赵括的组合。 该怎么说呢,赵括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够以滔滔理论把对手辩倒,即使是对他父亲赵奢,以经过许多的议论之后,输的也一定是父亲赵奢。赵奢这个人虽然有许多实绩,但也许他的口才并不是很好吧!而赵括就因为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名将赵奢在嘴上也不敌的事绩,在非常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甚至将要因此而当上将军。对此,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妻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希望国王不要通过这样的人事案。国王就问道:你的儿子即将出仕,为什么你反而要来阻止呢?赵括的母亲回答道:这孩子在口头上确实是胜过了父亲,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论,他并不像父亲般具有实力,因此如果儿子当上将军的话,很可能为此误国。但国王并没有许诺她。 因此,赵括很年轻就当上了将军,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轻便出仕的人一样,他并未看重他的部下,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渐失去了人望。 就在此时,等一下就会介绍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领着秦军杀到,赵括虽然率领了四十万的赵军迎击,最后却败得很惨,除了本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外,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也因白起之故而尽皆被杀。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因而造成赵国的亡国,这也可说是一种命运。 关于赵奢这个人,也因此与其具体地说什么他是如何如何战胜的啦,还不如说说他看透了儿子这样的将来,而成为预防了赵这个国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时也因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后,我再次选择这样的名将百选的话,若是知道了我现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将军,我想我是一定会将赵奢这个人舍去的。 以《史记》来说,除了具体功绩外,似乎也还蛮喜欢写一些像宁瓣特殊逸事,因此,在说到廉颇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赵奢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这方面反而没有许多的着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