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mdas (第7/8页)
之中。 战斗在海上展开,曾数度打破清军的攻势,并于其间数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援军。在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之前至少曾派过五次使者前去。当时,如果家光有所动作的话,也许此后的历史会有极大的不同,但结果家光并没有出动。 孤立无援的作战持续着,郑成功最初是以厦门这个港都作为根据地,并且.—度攻上南京,然而却在此失败。逐渐失去了陆上的根据地后,最后便逃往台湾。当时的台湾为荷兰人所占领,建有热兰提亚和普罗文西亚等城堡,郑成功在与占据这些地方的荷兰军作战并加以击溃后,取得了台湾。 其后,他伺机反攻大陆,另外,他也有意图向南转以取得菲律宾的说法,但郑成功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死时才不过二十九岁。在这之间,辗转逃至各地的明朝皇室的生还者一一遭到清军的捕杀,使得希望不断地落空,到了郑成功孙子的时代,终于放弃了反攻而出降于清。而在清这一方面,之后也没有肃清郑氏一族,而是以忠臣的子孙来加以礼遇。 另外,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吴三桂,这个人在崇祯皇帝自杀之时是负责守护万里长城的。在万里长城的最东侧是个叫做山海关的地方,他在这儿拥有数十万的大军——这个山海关正是以难以攻破的要塞而出名——负责防守清军。如果真的要在这儿好好防守的话,应该是不太可能让清军突破的,只是当时的北京却遭到李自成攻陷。如此一来,如果李自成的军队从北京袭击而来的话,那么他不就要遭到前后夹击了吗?因而十分害怕这一点。只不过,以山海关的形势来说,其实就算是受到前后夹击也不见得很容易攻陷的。 在这儿有一个有名的传说。当时在北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女叫做陈圆圆,她乃是吴三桂的爱人。而吴三桂就是接到了李自成将其俘虏,要让她服侍自己的报告——此事的真实性其实根本就无从知道——这一点让吴三桂十分地生气。 于是便立刻决定投降于清,然后一同向北京讨伐李自成。 在吴三桂突入北京之际,李自成早已慌忙逃出北京。李自成这个人以身为农民叛乱的首领来说是非常地优秀,可说是革命起义的英雄,然而自他占领了北京之后,就没有再做过什么好事,因此最后才会被逼至绝路死在野外。 就这样子,清军进入了北京,身为中国王朝之一的清王朝就此诞生。而吴三桂则很有幸地被收为清朝重臣。西元一六四四年,当时的吴三桂才三十三岁。 姚广孝:西元一三三五~一四一八年。长洲(今江苏省吴县)出身。永乐帝之谋臣。在与燕王时代的永乐帝相会时,听说曾让其戴上白色的帽子。于“王”之上加上“白”的话,就成了“皇”这个字,也就是要让燕王成为皇帝的意思。虽然这故事真伪已不可辨,但却十足为一合于谋臣的轶事。他于永乐帝对建文帝发起的叛乱,也就是靖难之役中始终活跃着。只是因为身为僧侣,却对政治及军事过分关心之故,在世间及家乡的评判皆不是那么好。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永乐帝:姓名为朱棣。西元一三五○~一四二四年。在位期间为西元一四○二~一四二四年,明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成祖)。原被封为燕王,驻于今日的北京,英迈而优于武勇,于守护北方立有大功。当洪武帝之孙,亦即第二代的建文帝在位之世,因将他的存在视为最大的危险,便加以压迫。早已察知危险的他即以“靖难”为号起兵,在二年的内战之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因而即上帝位。即位后遂将国都移往北京,同时还对越南及北边的诺部族进行征讨。不但以汉人皇帝的身份初次领者大军出击至漠北,同时还有派遣郑和至南海等在对外政策上的诸多功绩。这些照理均应耗费庞大费用才是,然而他的远征并没有留下造成国民过度财政负担的记录,在内政之上也有着毫无破绽的好评价。惟因其使用的大量的宦官,后来就造成了明帝国宦官毒害政治的原因。 ——《明史》卷五~七《成祖纪》郑和:西元一三七一~一四三四年。昆阳(今云南省普宁县)出身。西元一三八二年当明征服云南之时成为宦官,出仕于燕王,亦即后来的永乐帝。代代均为伊斯兰教徒,其郑姓亦为永乐帝所赐。有时亦被称为三宝太监,太监指的乃是宦官。他在宦官之中确实算是十分伟大,活跃于永乐帝的军事政策之中,特别是前后七次、历时三十年的南海远征最为有名。全从东南亚进入印度洋,最远还到达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东海岸。他所率领的海军包括数十只的大船和二万数千名的队员,驱使着罗盘针等工具,是一支具有有时还可以介入现地政治之力的大舰队。对中国人的世界知识飞跃般地拓展具有很大的功绩。此外,也以朝贡的形式将王室的贸易加以活泼化。不过,由于其靠岸地几乎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地盘,以这一点来说,也许可说是郑和的幸运吧?可惜的是后来就再也没有能够继承此一壮举的人,惟对南海知识的大增,以及华侨的进出依然有着很大的助益。 ——《明史》卷三○四《郑和传》于谦:?~西元一四五七年。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出身。虽然身为官僚亦有不少功绩,但其名声远扬还是在于土木之功绩,但其名声远扬还是在于土木之变。西元一四四八年瓦刺的也先汗率领大军南下。当时,于谦虽意图劝阻执意御驾亲征的英宗,惟不为其所闻。结果英宗大败遭俘,于谦为了抑止北京朝廷的动摇,于是拥立英宗之弟即位为景帝,在强化了军备之后将瓦刺击退。以后,也为明之重建而努力,但其果断与不妥协的性格导致政敌甚多,最后为企图让英宗复位之一派处死。虽然受到弃市的残虐之刑,但毕竟功绩甚大之故,在死后约二十年后终于回复其名誉。 ——《明史》卷一七○《于谦传》王守仁:号为阳明。西元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浙江省余姚县出身。与其武人之姿比起来,其阳明学之祖的名声尤高。年轻之时曾与无赖之徒交游,但之后则成为修习学问之官僚。热心于政治,是在逐渐腐败的明朝官僚社会之中的一股清流。西元一五一六年,自江西福建之流贼讨伐开始着手.西元一五一九年镇压南昌宁王之乱,一五二七年镇压广西省思恩——田州之乱。其军事活动虽然以成功收场,但这亦为其五十六年生涯后半之业绩。他的思想以“知行合一”而出名,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不过,他并未因此而受到什么好处,甚至还其学说本身都遭禁,一直到后世方才回复名誉。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戚继光:?~西元一五八七年。登州卫(今山东省蓬来县)出身。继承父亲的衣钵尽力于与倭寇之间的作战。在募集新兵加以训练,以及充实舰船之后,于西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