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六 (第5/9页)
,封国削除。 东平王亘翰,真昼三年封童工,任命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参谋典都曹军务。他忠诚正直,百官畏惧他。太傅高允因元翰年纪轻,撰作《诸侯箴》送给他,元翰读后大为高兴。后来镇守查晅,以信实恩惠安抚众人,羌戎敬重顺服。改封为东平王。世担逝世,各大臣商议要拥立元翰,而中常侍宗爱和亘翰不友好,假称太后命令立南安王余,于是杀死亘翰。 儿子道笪,继承爵位,任中军大将军。题担登位,任命他为旦查镇都大将。皇璺元年,图谋反叛,司马段太阳讨伐杀死他,传送首级到京城。 临淮王元谭,真君三年封为燕王,任命他为侍中,参谋都曹事务。后来改封为临淮王。世祖向南讨伐,授任他为中军大将军。在这以前,刘义隆因邹山险要坚固,有荣胡的家,就积储粮食做防守抵御的准备。元谭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缴获三十万斛米来充作军饷。义隆仗恃淮水的险阻,一向不设防。元谭造竹筏几十个,潜伏军队而渡河,贼寇军队惊慌溃散,于是杀死他们的将领胡崇,斩下贼寇一万多首级。逝世,谧号为宣王。 儿子元提,继承爵位。担任梁州刺史,因贪污放纵被削除爵位,加以惩罚,流徙发配到北方军镇。很久以后,元提的儿子员外郎元颖取下帽子请求解除所任官职,代替父亲到边境戍守,高祖不准许。后来诏令元提跟随皇帝向南征伐,到达洛阳,参与决定迁都的会议。不久去世。以参预迁都讨论的功劳,追封为长乡县侯。世宗时,追赠为雍州刺史,谧号为懿。 元提的儿子元昌,字法显。喜好文学,为父母服丧期间,哀伤哭泣思慕亲人,悲恸感动行人。世宗时,又封为临淮王,未任命而逝世.追赠为齐州刺史,谧号为康王,追封济南王。 儿子元或,字文若,继承封爵。元或年轻时有才学,当时称道十分美好。侍中崔光见到元盛,退出后对别人说:“黑头发的三公,一定是这个人。” 年轻时和堂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元熙都以宗室博通古史有文学才能而齐名,当时人不能评定他们的高低。尚书郎范阳人卢道将对吏部清迥人崔坯说:“三个人才学虽然不分高低,但是安丰王不善于辩论,史旦王是非太多,不如渣尘王风流儒雅。”当时人为之编出谣谚说:“三王出众都明朗,不如济南王有圆又有方。”元或姿容娴雅,谈吐流畅,琅邪人王诵是有名的人物,见到他后未尝不心中沉迷忘记疲倦。任命他为前军将军、中书侍郎。奏陈郊祭庙庭歌辞,当时人称赞文辞美妙。授任为给事黄门侍郎。元或本名元亮,字仕明,当时侍中穆绍和元或在同一官府,为避穆绍父亲的名讳,上奏请求改名。韶令说:“仕明神采飞扬言谈如流,时常自比荀文若,可名为或,来表示美好的本质相同。”元或请求恢复本来的封爵,诏令准许,又封为临淮王,寄食相州的魏郡。又担任长兼御史中尉,元或以为是按次序得到的,不推辞。领军于忠气愤,在朝廷中说:“临淮王虽然风度可观,却没有刚直的cao行,中尉的职责,恐怕不足他所能胜任的。”于是除去仪仗,单车返回,朝廷官员为他叹息。几次升任至侍中、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统管选拔事务。 这时,萧衍派遣将领围困温汤,升元或以本官为柬道行台。遇上尔朱荣进入洛阳,杀害元氏,元或抚胸痛哭,于是投奔萧衍。萧衍派遣他的舍人陈建孙迎接,并观察元或的容貌。建孙回去报告,称说元或风采儒雅出众。萧衍也先听到元或的名声,深相器重厚待,在乐游园会见元或,于是设置酒席音乐。元或听到音乐声,哀叹抽泣,涕泪交加,悲伤感动旁人,萧衍为之不奏乐。前后叛逃的人,都迎合旨意称魏国为伪国,惟独元或上奏表,时常说魏国临淮王。萧衍体察元或风雅的性格,不以此责备他。等到知道庄壶登位,五基因母亲年老请求返回,辞意恳切。萧衍爱惜他的才华,又难违背他的意愿,派遣自己的仆射徐勉私下劝告元或说:“从前王陵在汉国,姜维辅蜀国,在外地成名,何必一定要在本土?”元或说:“死还愿意死在北方,何况是活在世上呢?”萧衍于是以礼仪送回。元或秉性淳孝,侍奉父母全依礼节,自从离别父母,不进食酒rou,容貌憔悴,见到的人为他伤心。历任尚书令、大司马、兼录尚书事。 蓬童追崇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为卢担,母亲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要把二人的牌位迁到太庙,以高祖为伯父。元或上奏疏规劝说:汉高祖创造业绩,香街立有太上皇的庙宇,光武帝重新恢复汉室,在南顿修建舂陵侯的寝庙。元帝对于光武帝来说,服属相隔很远,光武帝还亲自奉行为子之道,承继大宗。高祖对于陛下来说,陛下亲近实如儿子。陛下继承大业,哪应加以伯父的名称?而且汉宣帝继承孝昭帝,这是上继叔祖,哪裹是忘记了继承父母?大概是以大义而去私情.等到金德将要兴起,司马宣王接受托付,从此以后,世代秉持大权。景王意图在于夺位,文王心思规划称帝,虽然祭祀是魏主,而权力归于晋室,哥哥和弟弟,倾覆了曹氏。而且子元,是宣王的嫡嗣,文王完成了他的大业。所以晋武帝继承文王祖父宣王,景王有伯父的名称。以今日类比古代,恐怕不同类。又臣子同一条例,义理彰明于旧曰典章,宗庙祭祀失去次序,讥讽显著于从前的经籍。高祖德行遍天下,道义超迈没有极限。肃祖虽然功劳高于天下,还曾对高祖称臣。穆皇后禀受地德,又将配祭天位,这是君臣同席,叔嫂同屋,遍观典籍,没有这种事。当时庄帝心意坚决,朝中臣属没有敢说话的,祇有元或和吏部尚书李神俊都有奏疏上报。诏书回答说:文穆皇帝功勋遍及四方,道义超越百王,所以考察遵循旧日法度,恭敬奉上尊号。王的奏疏上说汉朝太上皇在香街立庙,昼医堡在亩垄立庙。坠产担没有凭藉子孙相继的业绩,光武帝又没有世袭的德行,都亲身接受符命,不出于父祖,父母另外设立庙寝,从道理上讲有什么差错呢?文穆皇帝受上天眷顾人心相向,帝位自有归依。我愧承大业,于是掌管朝权,帝王大业既有脉统,坠压不同类。如果以古代比喻今日,不应当移寝庙,那么魏太祖、晋景帝虽然称帝的迹象已经显著,都是以臣属的身份去世,怎么能和其余的皇帝分别立庙,使次序缺略?汉朝郡国建立庙宇,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