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_卷二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二十六 (第5/5页)

渠之中,计算过去做这些的时候,渠堤高于黄河水面不过一丈。黄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于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渠的位置高悬,黄河水无法入渠。虽然旧渠各处依然将就引水,水也难得。现在艾山北面,黄河中有小岛,水分为二。西河小而狭,水宽才一百四十步。臣现在请求来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面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处,平地凿渠,宽五十余步,深五尺,两岸筑堤,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里,共一百二十里,将会出现大片良田。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时间,便可修成。所要凿的新渠口,距河面五尺,河水不得入。现在臣请求从黄河小河东南岸筑堤斜断到西北岸,计长二百七十步,宽十步,高二丈,绝断小河。二十天时间便可完工,两项加起来,合计用工六十天。小河的水,尽数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万余顷。十天之间,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后,粮食便收成在望。这样官税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皇帝下诏说:“卿忧国爱民,知道重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宜立即行动,以做好此事为务,何必要限定日期呢。有可以便国利民的事情,尽管说来。”

    七年(446),刁雍上表说:“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交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离沃野八百里,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车往来,尚且困难,假如载谷,只能装二十担,每经沙深的地方,必定会陷沙难行。又加上谷在黄河西面,转运到沃野,中间需渡越大河,计车五千辆,运十万斛粮,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贻误老百姓耕种之业。车牛难行,难以全至,一年不过能运上两次,五十万斛运完得花去三年。臣前时奉诏,称有可以利国利民的计策尽管上报。臣听说郑、白之渠,远运淮海的粮食,逆流数千里,一年才能运一次,犹可说是国有余粮,百姓安乐。而今臣请求在牵屯山黄河边,造船两百艘,二船并为一舫,一条船可装粮食二千斛,一舫十个人,共计需一千人。臣镇内士兵,全都熟悉水性。一次可送粮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天就到了,从沃野牵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计六十天能够往返一次。从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运粮六十万斛,计用人力,少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弃农时。”帝下诏说:“朕知卿想造船运粮,一个冬天便可造成,大大节省民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很好。这种方式不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为一个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今另命统万镇出兵运输,卿镇可出百名士兵作为船工,哪能专从你一镇出人千名呢?虽然是派船匠,仍须卿指授安排,不可专任。各种类似于这种利国利民的意见,继续上报。”

    九年(448),刁雍上表说:“臣听说安不忘乱,是先圣的执政思想。何况偏远之地,连接边城,防守不严,即会导致无从御敌的情况出现。臣镇所统辖的河西,也在边疆,臣常担心不测。平地积谷,实难守备。士卒散居各处,没有屏障。如贼人乘虚而入,我军必会狼狈不堪。虽想固守,也无法避免各方面的损失。臣请求筑城储谷,设兵防守。此城由我镇自行修建,不必烦劳朝廷。而且建城的时间,安排于农闲之时,不会废弃耕作。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会建成。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选择水陆边缘。大小高下,量力而行。”帝下诏同意。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帝下诏说:“卿深思远虑,忧勤尽忠,朕知道城已修好,边境没有了不测之忧,千载有永安之固,朕很赞许你的行为。就把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劳。”

    兴光二年(455),帝下诏让刁雍还都,拜授特进,将军如故。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说:“臣听说有国有家者,无不以礼乐为先。所以《礼记》说:礼用来约束行动,乐用来修养内心。让和气中释,恭敬温文。所以安上治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易俗移风,没有比乐更好的了。而且于一民一俗,尚须崇而用之,何况统治八方,驯化四海呢?所以尧帝修五礼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调谐万类,彰显皇轨于云岱,发扬教化于介丘。令木石革心、乌兽起舞。包容天地之情,通达神明之德。大凡感天动神,没有比礼乐更近的了。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因此万物生机勃勃;节,故而报天祭地。礼行于郊,则上下和肃。肃,是礼的情;和,是乐的目的。乐至则无怨,礼到则不违。揖让而治理天下,难道说的不就是礼乐吗?

    “只有圣人知道礼乐不可停止,所以作乐以应接皇天,制礼以配于后土。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因此王者统治安定而制定礼仪,大功告成而制作音乐。虞、夏、殷、周,易代而起。到周朝末年,王权衰落。孔子感伤礼乐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将坠,从卫返鲁,整理礼乐,使之各得其所。到了秦始皇时代,剪灭废弃道术,销毁典籍,坑杀儒士,盲天下之目,绝礼仪之章,《箫韶》来仪,不可恢复矣。赖汉代兴起,改正朔,易服色,协音乐,制礼仪,正古礼,大体周备。至于孝章帝时,每以三代损益,优劣殊途,感叹其薄德,没有办法改变百姓视听,博士曹褒看到这个诏书,知道皇上有制作礼乐的意图,于是上疏求定诸礼仪,以作为汉礼。终而停废,不能实行。到魏晋时代,则修而不备。

    “臣思陛下无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贤士统治天下,方鸣和鸾以升岱宗,陪群后以升中岳,而三礼在唐时便已缺欠,象舞在周时已经改变。君主的举措必定记载,这是古代典制。祭天祭地之礼,是帝王的盛事。臣认为如今是有其时而无其礼仪,有其德而无其乐。史缺封石之文,工绝清颂之享,实在是由礼乐不兴,王政有缺所导致的。臣听说乐由礼起,故而像德;礼由乐现,用来防yin。五帝异时不相沿,三王异世不相袭,是由于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的缘故。为臣见识粗浅,所虑不远,认为应该修礼正乐,以光大圣人之治。”

    高宗下诏让公卿一起讨论此事,适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搁下来了。

    皇兴年间,刁雍与陇西王源贺以及中书监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优礼,皇帝赐给刁雍几杖,准他可佩剑上朝,每月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宽柔,喜爱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所写的诗赋颂论加上杂文,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宽宏爱士,怡静寡欲。笃信佛道,撰教诫二十多篇,用以训导子孙。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朝廷赐给命服一套,赠帛五百匹,赠授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将军如故,谥称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