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七十八 (第4/4页)
高山隐居起来,他很感激中山王对自己厚待之德,所以有时也帮他做点事情。中山王去世之后,冯亮立即前往吊丧,表达自己极为哀伤悲痛的感情。 世宗曾经征召冯亮充任羽林监,领中书舍人,并打算让他给自己讲《十地》等经籍,但冯亮坚决推辞不受。世宗又想让他戴上帻巾前来朝见,但冯亮却苦苦请求用幅巾束发而上朝,世宗对他也就不好强逼了。冯亮回山中隐居数年,整日与佛门僧人一道礼拜诵经,吃素饮水,有终身奉佛的志向。正好叛逆之徒王敞东窗事发,株连山中佛门僧人,冯亮也被扣押送到尚书省,监押了十多天,皇帝下令特准他免罪洗雪。冯亮此后不敢再回到崧高山,就借住在景明寺里。世宗令人供给他衣食和几个侍从的人。后来冯亮怀念他原先隐居之地,就又回到崧高的旧居。冯亮平素就酷爱山水,又兼有灵巧的头脑,他依傍着山崖林木巧妙地盖造简陋的房舍,尽得栖息游玩之乐,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世宗就下令派给工役匠人,让他同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人一道,四处察看崧高山地形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筑一所闲居佛寺。这个地方山林泉石异常奇特,房屋也建造得十分精美,曲尽山居之妙。冯亮也时常外出去到京师。延昌二年(513)冬,冯亮在京师时得了重病,世宗敕令用马车送他回山,住在崧高道场寺。过了几天他就去世了。皇帝诏令赠给帛二百尺,以供为他办丧事之用。冯亮生前曾给他哥哥之子冯综留下遗言安排后事:入殓时给他穿戴衣帽,左手拿着板,右手握着一卷《孝经》,把尸体安置在离人数里之外的一块大石上。冯综照这样办了,让尸体在外陈放了十多天,才在山上火化。就在他火化的灰烬的地方,盖起一座供奉经咒文字的佛塔。 起初,冯亮因为是在隆冬时候去世,当时连日降下大雪,大雪封盖了穷山荒涧,鸟兽不能觅食而无比饥饿,冯亮的尸体陈放在山野,没有用任何东西加以防护。那时,寿春道人惠需,每天早上都要前去照看他的尸体,扫去覆盖在他身上的积雪。他身上到处有飞鸟虫子留下的痕迹,左右纵横交错,但尸体一点也没有受到侵蚀毁坏,身上的衣服完好如初,只是寒风吹跑了他的头巾。又因为冯亮生前好友南方法师曾送给他十颗栗子作信物,说是希望他将来能得到进入佛家十地的果因报应,惠需就扳开冯亮的手,把十颗栗子放在他手中。过了一宿,栗子被虫鸟吃掉了,皮壳全撒在地上,但也不曾伤害冯亮的肌体。冯亮火化的那一天,只见白雾蓊蓊郁郁,缭绕在他的四周,从地下连接天上,一整天不曾断绝。崧高山中前来帮忙的僧道们、一般民众一百多人,无不感到奇异。 李谧不饮酒,喜好音乐,酷爱山水,这种高尚的情cao,时间长久而更加坚固,每见到可以欣赏的山水景物,总是悠闲自在,乐而忘归。于是作《神士赋》,诗里说:“周、孔重视儒教,庄、老崇尚无为。二者道路虽不同,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此生心意未满足,死后名声何以施。适合我心聊自乐,终久不为人所移。倘有探求我志者,陶然自得正如此。”延昌四年(515)去世,时年三十二岁,远近的人都悼念他,惋惜他。 有一年,四门小学博士孔。。等学官四十五人向皇帝上书说:“臣等听说已故隐士赵郡人李谧,他十岁时父亲亡故,痛哭哀号使邻里都为之动容;幼年时侍奉兄长李王易,恭敬和顺,竭尽兄弟之间友爱的诚心。十三岁通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尤其擅长历数之术,在州闾乡党中有神童之称。十八岁时,到学校受业,当时博士就是孔。。李谧对经籍从头至尾仔细研读,评论其端绪,教授他的人没有不对他的言谈感到欣喜的。于是收集各种经典,广泛比较其中的异同,考校《春秋》三传中的事例,题名为《春秋丛林》,共计十二卷。为孔。。等人进行辨析审订,将近一百条。发现其中有遗漏之处却也不多见,但一丝一毫都要提出来;其有不畅通的地方也并不常有,但只要有错讹就予以辨析校正。李谧的著述做到了不随意议论而歪曲经典的本意,不追求言辞藻饰而违背道理。全书辞气错落分明,使人读来可以乐而不疲。李谧经常说:‘大丈夫只求拥书万卷,何必要南面百城。’于是放弃教书之业,闭门不迎宾客,抛弃家产,专心著述,亲自删削,书卷没有重复的,共有四千多。还搜求各种学有专长的人,收集各种公正的议论,隆冬盛暑,通宵达旦。即使像仲舒的不窥园苑,君伯的闭门不出,高氏的忘记洗衣,张生的废寝忘食,较之于李谧,都不足以比拟。李谧曾经到已故太常卿刘芳那里推求询问音义,谈到朝代兴废的原因,刘芳听了以后感叹地说:‘你如果被高祖知遇,侍中、太常的官职就不会归我所有了。’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在朝廷参赞事务,朝野之人都注目于他,当时他的亲戚旧识中有人向他求官,他回答来人说:‘赵郡人李谧,沉溺于学问,遵守常道,不为世事而烦忧,我常常想为他进言,但都没有出任官职。你们各位为什么不能自重而对我自矜自夸呢?’甄琛对他的儿子说:‘昔日里郑玄、卢植不远数千里到扶风从师马融,现在你的明师这么近,为何不去就业于李谧?’又对朝中同僚说:‘我甄琛行为无愧于时,但没有举荐李谧,因此而有负于朝廷。’后来李谧又靠着山崖起盖房屋,正想要教育学子,宣扬三坟五典,希望西河子夏讲学之教重新兴起,北海孔融好士之风不致失传。然而空有神明佑助,李谧竟暴病而亡。国家含着巨大的悲痛,儒生怀着无比的思念。况且等服议于皇上属下,奉承圣上旨意,尊师重儒的道理,难道可以不予弘扬吗?”此事上奏之后,皇帝下诏令说:“李谧屡次推辞朝廷的征召,一贯遵守冲淡不仕的志向,隐士的cao守,实在值得褒扬赞美,可以依照前人惠、康之先例,又以近人玄宴为标准,定其谥号为贞静处士,表于他的家门和乡里,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朝廷派遣进谒的使者送去封授的文书,表彰李谧的门第名为文德,他的乡里名为孝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