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圈_第十四章较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较量 (第4/5页)

徐涛和他的想法差不多,也想尽量少说话,言多必失,非说不可的时候,就言简意赅,只拣“核儿”说。张先令就与他们大相径庭了,他不是想借机会大讲,而是大骂设计这个方案的人——这不是拿这几个人练吗?都推到风口狼尖上去了,面对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记者,还有三百名观众,这不是把几个鉴定者放在放大镜下,甚至放在显微镜下是什么?说是放在火炉上炙烤都不为过!

    张先令在自己店里踱来踱去牢sao满腹,怨气冲天。副经理出主意,说,你甭去了,给他们来个愣蹲。张先令先是点头同意,但细一想,不行,金铁文肯定还邀请了其他古玩圈行家,在这个出头露面的关键时刻自己藏了起来,对提高知名度来竞争会长十分不利,去,一定得去!他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便赶紧想对策。最后想出什么对策呢?就是临阵磨枪,在家里恶补《古玩指南》,把那本图文并茂的厚厚的大册子反复阅读,把当前市场上流通最多的东西做为阅读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洗浴中心的那个按摩小姐被他请到了家里,既给他按摩,还给他买菜做饭,他对她声言要高价聘她做保姆,直乐得小姐屁颠屁颠的,后来小姐偷了他一件牙雕,让他相当别扭,此为后话。

    话说于博彦接到邀请函以后表现平静,感觉此事对自己没有什么新奇,因为就算没有这种场合,平日里请自己掌眼做鉴定的人也很多。只是把场合换了一下,多了一些观众而已,自己该讲什么还是要讲什么,是花就还讲花,是叶就还讲叶,是果就还讲果,绝不会因为换了场合而把讲的内容随意更换。

    而宁海伦本想叮嘱他几句,但碍于心里还和他闹着别扭,就憋着不找他。而于博彦对宁海伦娘俩的误解和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加重了。他越想越感觉荒唐,自己一个学养深厚的博士生,斯文的特级教师,受到那样的“优待”简直像个俗不可耐的试验品,甚至像个专事传宗接代的种牛,种马,种猪!对那样的优待和体贴他接受不了!他便也憋着不给宁海伦打电话,也不见面。事情就是这样,好心不一定得好报。心存好心的人如果不选择对象和讲究方法,不能因人而异,就必定把善意变成造次,结果就适得其反。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古玩鉴赏和咨询会在博物馆按时开幕了!主席台安排了两排座位,将做鉴定和回答咨询的专家以及文物局领导坐在前排,特邀的专家和代表坐在后排。而三百个观众席早已密密麻麻坐满了人,这些人手里基本都带了需要鉴定的东西。可以说,他们踊跃地来参加这个鉴赏和咨询会,目的就是想把家里的藏品拿来让专家掌一下眼,估个价。当然也有没带东西的,但却带了问题,他们有很多很想知道但报纸上没讲的问题。

    主持人一说“现在鉴赏和咨询开始”立即有个中年汉子从观众席里站起来,他举着一小块貌似田黄石的印章,走向主席台,把东西交给主持人,说:“最近报纸上关于田黄石的报道特别多,我受其影响特意花五万块钱买了一块,请专家看看我这款石头是不是田黄石。”

    说完,他就站在一旁,听候讲解。而主持人则把石头举起来问主席台上的专家:

    “哪位专家回答这个问题?”

    观众席里一下子就情绪活跃起来了,人们议论纷纷,非常期待地看着主席台。博物馆馆长韩德庐先把手举起来了,主持人把石头交给他,此时,摄影记者的闪光灯对着他频频闪耀,电视台的摄像机也紧紧地将他锁定。他在灯光下细细看了一会儿,便开口说:“这款石头是质地较好的寿山石,不是田黄石,价值三千块钱。”

    观众席里发出“轰”的一声响,仿佛对这个答案非常失望。其实,大家应该有个基本常识:花五万块钱是买不来如此体积的真品田黄石的。现在田黄石市场如此紧俏,谁会让你捡这种大漏儿?但人们还是希望会有奇迹出现。中年汉子拿着石头印章回到了座位。此时观众席里一个中年女人站起来说:“我咨询一个问题,请专家回答:报纸连篇累牍报道田黄石,是不是有意炒作?是不是报社里的人手里有田黄石想出手,有意造势?”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非《艺品周报》总编辑金铁文回答不可,想回避都回避不了。但他坚决地给予了否定:“据我所知,我们报社的人谁手里都没有田黄石,写报道,也只是对蓝海古玩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和反映。”

    此时,这个中年女人又问:

    “目前的田黄石市场是个什么情况?怎么会引来这么多关于田黄石的报道?”

    金铁文没有接茬,他左右看看,期待别的专家回答。因为涉及市场,肯定有比他更清楚的人。主持人也看着专家席。拍卖公司总经理徐涛举手了,他说:“我说两句,关于田黄石么,话题很大。幻想从福建寿山乡的田里再挖出几块来,简直就是一厢情愿。田黄石就是那么多块,而市场在不断地扩大,供求关系将决定田黄石市场会一狼高过一狼,价格会不断飙升。关于田黄石的来源,一是台湾、香港、东南亚回流大陆,每天都有不少福建人到台湾去,高价回收几年前低价卖出去的田黄石。二是石农手里的存石,好品种不多了。价格的飞涨,致使石农不能沉住气将价值连城的田黄石踏踏实实地存放着,而存在手里的往往是前几年不被看好的品种,或小小的籽粒。随着田黄石市场流通量的不断减少,即使是举办一个像样的展览也非易事。前不久,福建省评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数十人当选,使他们的作品也水涨船高,有的大师开始囤货,有的大师则拒绝出售和外借。对田黄石的价格上扬推波助澜。所以,关于田黄石的话题仍旧会火下去!”

    这是见点水平的回答,直听得中年女人连连点头。观众席和专家席都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刚才那个鉴定假田黄石的中年汉子站起来问:

    “如何才能买到真正的田黄石呢?”

    此时张先令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刚才徐涛的发言已经让人看出一个拍卖公司老总的水平,自己得赶紧展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举手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的问题让我看出,痴爱田黄石的人真是不在少数。”

    这个中年汉子接茬说:“没错,我家里什么石头都有了,就是缺一块镇宅的‘石帝’田黄石,我逛古玩街的时候好几次都忍住了不敢买,因为,我知道这东西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让人防不胜防。你想按书上的图片去买,而书上80%都是假的;你听信了鉴宝节目的所谓专家,而专家也只是炒作自己,成了售假的专家。但我实在憋不住了,还是买了,结果就买假了。”

    张先令呵呵笑了一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