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四章大沽炮战一 (第1/3页)
第七十四章 大沽炮战(一) 在中国南方鏖战正酣时在北方英法联合舰队也在加紧进攻当中。英法联军1853年7月初从台湾基隆港出后7月底一支英法联军分舰队占领山东的烟台扼住了渤海湾的下额另一支英法联军分舰队继续北上准备占领辽东半岛的青泥洼(今大连)扼住渤海湾的上额。 华北危机天津卫危机北京危机清政府当局惊恐万分急令僧格林沁郡王火回师救援。准备南下进剿江宁(今南京)太平军叛匪的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行驶在半路接到圣旨心里想:“调来调去精力全耗在路上了还打什么战?”尽管他满脸怨气却也不敢有违圣意率领十万蒙古精锐骑兵掉转马头浩浩荡荡返回京津地区。 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他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6月5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尔是吉尔嘎朗镇巴彦哈嘎屯人家境贫寒。 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无嗣奉道光皇帝圣谕科尔沁左翼后旗从索王近亲家族的青少年中选嗣。僧格林沁虽然只有十五岁但科尔沁蒙古的优秀血统成全了这个英雄少年(《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道光皇帝选中了他使他成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儿论辈分僧格林沁为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宠爱。 僧格林沁为人忠厚保持了科尔沁人特有的忠诚、直爽、憨厚和热情奔放的个性。选嗣前僧格林沁曾在昌图文昌宫读过三年书天资聪明、富有进取心。他在青壮年时期在满、蒙八旗中任都统多年虽贵为王爷又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但由于出身寒门懂得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愿意接近士兵关心属下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战斗越艰巨他越是亲临第一线督战往往是身先士卒对部下赏罚分明。同时忠君的正统思想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惜对清王朝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道光皇帝死后咸丰皇帝授其为御前大臣值此多事之秋正是要借重他的时候。返回京城的僧格林沁郡王被受命督办京城巡防并署銮仪卫事。 他接管京畿地区防务后亲率精锐的十万蒙古骑兵进驻天津卫围绕大沽炮台构筑防御阵地准备设置三层防线一线是以北塘、大沽两点一线的入海口炮台防御阵线;二线是以新河、营城、军粮城三点连线的三角地带的防御阵地;三线就是天津卫了天津卫如果也失守了那么北京城就失去了大半。 早在明嘉靖年间为了防止倭寇的扰掠朝廷就开始在大沽口驻重兵、设铜炮作为军事要冲的大沽口从此正式设防。到了清嘉庆21年也就是公元1816年在海河河口的南北两岸各建造了一座圆形炮台形成大沽口炮台最早的雏形。当年乾隆皇帝在巡视大沽口的时候曾为当地海神庙御书写下了“东静安澜”的匾额但他的夙愿却没能被他的后世子孙实现。公元184o年爆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彻底地把这位前朝皇帝对大沽炮台的寓意扔入了浩瀚的大海。英军舰队在珠江口受到林则徐顽强狙击后直接北上威胁京津地区。大沽口炮台第一次遭受猛烈的炮战隆隆的炮声把昏聩于紫禁城中的清廷皇帝和王公大臣惊醒此后清王朝吸起炮战的沉痛教训开始加强在大沽口的军事防御修筑土垒增设大炮在南岸置炮44门北岸16门至此大沽炮台初具规模。 大沽口炮台位于海河入海口南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津门之屏”之称。僧格林沁郡王进驻天津卫后全面整修大沽口炮台增建大炮台至6座除一石头缝炮台外其余5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又增建小炮台至25座构成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他还在塘沽的大沽口北岸防御要塞———大沽口北炮台(俗称“石头缝炮台”)悬挂一口巨大的铁钟(钟高8o厘米直径6o厘米上面刻有“海口大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乐危毅公祠”等字样。)以作战时示警。 作为“海门古塞”的大沽炮台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是入京咽喉津门屏障注定其是中国北方一个最不安宁的海防要塞。大沽口和天津卫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了西方列强侵华的必攻之地 1853年9月中旬英法联军的另一分舰队顺利占领盛京将军辖区(今辽宁省)的青泥洼(今大连)扼住渤海的上额。这样与占领烟台的英法联军相呼应完全控制住渤海海湾切断了山东和东北清军从海上援助天津卫的可能。英法联军又分别在占领的烟台及青泥洼两海港登陆三千多的海军6战兵作6上攻击势态迫使两地清军不能轻举妄动随意从6上增援京畿地区。完成这些部署后英法联军可以从容地进攻天津卫了。 公元1853年1o月13日下午一支由十艘军舰十五艘运兵船四艘补给船组成的英法联军前锋编队出现在大沽炮台海面。这支前锋舰艇编队全是英**舰由英国皇家海军少将乔治-依勒特统领。 在大沽炮台前沿靠海岸线的高处清军设有了望塔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