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四国舰队投降上 (第2/3页)
寒气。一段时间来,海上的战斗,一直保持着一种均衡,四国舰队就象一些钢铁制成的庞大的刺猬一样,浑身长着刺儿,一直以十二三节的速度,不紧不慢地追着中国舰队,试图逼他们跟自己来出战。 可是,中国人就。是不吃这一套,他们也保持着差不多的速度,一直在四国舰队前面晃悠着,有时候逮着机会了,就凭着其强大的机动性和雷达探测能力,突然间杀了一个回马枪,对四国舰队发动袭击。两支舰队就这样和气生财般的在黄海一带晃悠,虽然双方都遭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总的比起来,四国舰队的损失要比中国舰队大得多了。不过,四国舰队底子厚,本钱多,打到最后,他们都一直保持着对中国舰队在吨位上的巨大优势。当然,这也少不了基思上将的功劳。在经历了几场战役后,基思上将对中国舰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再也不敢以他们习惯的做法来对待中国舰队了。正是由于基思上将的谨慎小心,才让两国舰队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海上追逐战,最风光的时候,四国舰队曾经一度逼近山东的日照外海域,甚至于对日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炮击,摧毁了共和军的一些登陆设施。只是,共和军早就已经北上,留守的共和军也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失。由于害怕中国那一直没有参战的轰炸机部队,四国舰队不敢再度南下。而中国的许辉海军中将显然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一旦战事不利,他立刻就凭着过人的速度撤退到上海海域,让四国舰队束手无策。 本以为,这场战争就将这样打下去,到最后,大伙儿无胜无败,中国舰队达到了拖住四国舰队、保护航线的目的,而四国舰队也达到了不让中国舰队进入渤海湾的最基本的目的。双方可谓是各取所需,所以,四国舰队并没有要求与中国舰队决战的意识,中国舰队也乐得跟对方大打太极拳。 只是,情况在十月十二号左右的时候,突然间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四国舰队,正在黄海中部与中国舰队周旋,具体位置是在日照以东约六百公里的洋面上。由于连番激战,弹药和燃料损失严重,再加上在历次的偷袭中,中国舰队一直注重对对方补给船只的攻击,有时候会宁可放弃一次攻击主力军舰的机会,也要寻机干掉四国的补给船只,使得在十二号前一天,所有的补给船只都被击沉,四国舰队的弹药和燃料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理论上,四国战列舰的最大航程是八千公里左右,巡洋舰的更要少上一些。不过,那是在没有受到攻击并且以巡航速度行进的时候才能达到的数值。在战斗中,由于要进行高速机动,燃料的消耗是相当大的,因此,在大规模的战斗中,舰队都要带上一定的补给船只,而且,这些补给船只还一直是保护的重点。只是,由于补给船只的速度和机动性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跟军舰没得比,连着如此多天的战斗,整个舰队队形必然会出现一些漏洞,而这些漏洞一一呈现在中国舰队的雷达上,中国舰队可以轻易地利用这些漏洞,对对方的补给舰队进行打击。如此多次战斗下来,补给船只所剩无几,也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由于连番战斗,舰队时时处于高度警戒当中,根本就得不到补给的时间,很多军舰从出渤海湾以来,就没有得到过补给。 在这方面,中国舰队则要好得多了。中国舰队的吨位比不上四国舰队,所需的补给本来就比较少。而且,中国战列舰的航程是一万两千公里,远比对方的战列舰要大得多了。虽然中国舰队时不时地要进行偷袭,所需燃料远比四国舰队要大得多了。可是,许辉中将老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在王剑中将带着印度洋舰队北上的时候,顺便带来了一些补给船只,他们早在进行大规模的追逐战之初,就已经进行了一些补给,情况要比四国舰队好得多了。 眼看着情况对四国舰队越来越不利,没办法,一直采取稳妥战术的基思上将不得不下令所有军舰撤回渤海湾的天津港,等补给完了之后再来找中国舰队的麻烦。只是,想得容易,想要做到却艰难无比。一向采取进攻姿态的四国舰队突然间有后撤的迹象,海上作战经验丰富的许辉中将,立刻就察觉到了基思上将的意图。 这支舰队一旦回到天津,结合快要抵达的蒙哥中将的十万大军,必然会给快要赶到天津的共和军造成相当大的麻烦。天津城如果再度失陷的话,整个共和军的战斗计划就要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将对整个战事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于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因此,在征得了海军司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