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二章 (第2/10页)
一案的态度,是要秉公办理,不问周瑞清有何背景。因而便颇有人为王文韶担心。 于是关于京朝大老明争暗斗的流言,传说甚盛,有人说,这是李鸿藻所领导的北派,对继承沈桂芬衣钵,在南派最得意的王文韶的打击;有人说,董恂丢官,疑心是王文韶想夺他的户部尚书,所以指使他的会试门生陈启泰报复。说法不一,而都对王文韶不利。 人言如此,天象偏偏又示警了。去年见于西北的扫帚星,中秋前后再度见于东南,照例下诏修省,而亦必有言官论述时事,箭头自然而然地又指向王文韶和景廉。 有个湖北人叫洪良品,是陈启泰的同年,官居江西道御史,上了一个奏折,引叙史实,说星变皆出于政失,所以古代遇有灾异,往往罢免宰辅,因为燮理阴阳,咎不容辞。现在皇太后垂帘听政,皇帝冲龄典学,国事所赖,全在军机大臣,接下来就提到云南报销案: “臣续有风闻,为陈启泰所未及言者。近日外问哄传,云南报销,户部索贿银十三万两;嗣因阎敬铭将到,恐其持正驳诘,始以八万金了事,景廉、王文韶均受赂遗巨万,余皆按股朋分,物议沸腾,众口一词,不独臣一人闻之,通国皆知之。盖事经败露,众目难掩,遂致传说纷纭。臣窃思奏销关度支大计,数十年积弊相仍,全赖主计之臣整顿,以挽积习。景廉久经军务,王文韶历任封圻,皆深知此中情弊者,使其毫无所染,何难秉公稽核,立破其jianian?乃甘心受其贿赂,为之掩饰弥缝。以主持国计之人,先为罔利营私之举,何以责夫贪吏之藉势侵渔;蠢胥之乘机勒索者也?” 因此,洪良品“请旨立赐罢斥”景廉、王文韶,或者“照周瑞清例,撤出军机,一并听候查办。”最后还发了一段议论:“夫天道无常,人事有凭,前日之枢垣用倭仁、文祥而大难可平,今日之枢垣,用景廉、王文韶而灾眚屡见,感应之机,捷如影响。” 这道奏折,虽只攻的是景廉与王文韶,但恭王、宝鋆和李鸿藻看了,心里都很难过。从前大难之平归功于文祥,今日天象示警,又应在景廉和王文韶身上,仿佛其余的军机大臣中都尸位素餐,庸庸碌碌,无功无过之可言,岂非渺视。 这使得景廉与王文韶更为不安,唯有表示请求解职听勘。官样文章照例要这样做,其实希望大事化小,最好驳掉洪良品的奏折,来个“应毋庸议”无奈这话说不出口,就能出口,恭王亦未见得肯支持,倒不如放漂亮些。 “这件事很奇怪啊!”慈禧太后似乎也很难过“重臣名节所关,想来洪良品也不敢随便冤枉人!” 这竟是洪良品的“先入之言”已为慈禧太后所听信。景廉的颜色就有些变了,不过王文韶有练就的一套功夫,能够听如不闻,毫无表情。 恭王也觉得话锋不妙,更不敢为景、王二人剖白,只顺着她的话答道:“皇太后圣明,重臣名节甚重,象这类事件,总要有确实证据。御史虽可以闻风言事,亦得有个分寸,得着风就是雨,随意侮蔑大臣,这个风气决不可长。” “当然,凡事要凭证据。你们找洪良品来问一问,问清楚了再说。” “是!”恭王略一踌躇,决定为整个军机处避嫌疑“臣请旨,可否另派王公大臣,饬传洪良品询问明白。” “可以。派惇王好了。”慈禧太后又说:“翁同和为人也还公正,让他在一起问。” 于是即时拟旨明发,说是“事为朝廷体制,重臣名节所关,谅洪良品不敢以无据之词,率行入奏。着派惇亲王、翁同和饬传该御史详加询问,务得确实凭据,即行复奏。” 这是个令人震动的消息。参劾军机大臣的事,不是没有,但无非失职、徇情之类,象这样公然指控“受贿巨万”而且请求“立赐罢斥”的情事,是上百年所未有的,因而有人预感着将会发生政潮。 在翁同和,当然不希望如此。王文韶到底是南派的重镇,如果他垮下来,应补的军机大臣,不出他跟潘祖荫,论慈眷,潘祖荫不及他,但论资望人缘,他未见得胜过潘祖荫,所以将来鹿死谁手还很难说。既然如此,一动不如一静,能够保住王文韶,卖给他一个大大的人情,最为上策。 打定了这个主意,先托人去抄洪良品的“折底”静等惇王发动。惇王到第二天早晨才来跟他接头,约定下一天的中午,在宗人府传洪良品问话。本来应该遵旨立刻办理的,翁同和有意以书房功课为推托,将时间延后,好让王文韶和景廉有辰光去作釜底抽薪的挽回之计。 事实上行文也得费一番工夫,因为是奉旨传讯,等于慈禧太后亲自诘问,所以由侍卫处办公事,通知都察院,转知洪良品应讯。 洪良品早就有准备了,写好一个“说帖”到时候赴宗人府报到。惇王和翁同和相当客气,首先作揖,延请落座。 “想来已经看见明发了?”惇王首先开口。 “是的。”洪良品探手入怀,取出说帖递了过去。 惇王接了过来,只见说帖上写:“江西道监察御史洪良品谨呈”翻开里页,匆匆看了一遍,随手交给翁同和。 翁同和从头细看,与折底无甚区别,觉得都是空泛的指责,并无确实证据,不由得就说:“未免太空了。” “御史闻风言事,既有所闻,不敢不奏。”洪良品凛然回答。 “大臣受贿,不会亲自跟行贿的人打交道。”翁同和问道: “什么人过付,在什么地方交纳?足下总知道吧?” “不知道。”洪良品大摇其头,带着些不以此一问为然的神情“这样的事,岂有不怕御史知道之理?当然私相授受,非外人所能得见。” “既然外人无法得见,又何从辨其真假?” “物议如此。也许是局中人自己泄露出来的。” “所谓的物议,究竟是那些人在传说,你亦不妨指几个人,作为证据。” 洪良品又大摇其头:“万口同声,无从确指。” “我倒要请教,”惇王问道“此外还有什么证据?” “没有。” “就是听人所说?” “是。”洪良品答道:“我的话都在说帖里面,请王爷垂察。” 再问也无用了,送客出门。惇王跟翁同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