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五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五十七 (第4/5页)

等人一起看信。

    王直和胡淡打算上报皇上,被都御史王文所阻止,而给事中叶盛竟然把这件事上报。

    叶盛的同僚林聪又弹劾王直、胡淡、高谷等人,都是股肱大臣,有所知闻就必须上报,不应该结伙悄悄议论。

    有诏书索取信件。

    胡淡等人于是把信呈上去,并且说:“肃宗迎接上皇的典礼,今天正可以效仿行事。

    陛下应当亲自在安定门外迎接,并分别派遣大臣在龙虎台迎接。”里帝不高兴地说:“只管遵从朕的命令,不要做纷乱的更改。”上皇回来,住在南城的宫殿里。

    胡淡请求皇帝第二年正月初一率领群臣在延安门朝拜,不许可。

    上皇生日那天,请求命令百官在延安门拜贺,也不许可。

    三年正月,和王直一起升任少傅。

    改换太子,加官兼任太子太师。

    王文憎恨林聪,罗织他的罪过,想杀他。

    胡淡不肯签署名字,于是声称有病,几天不朝见。

    皇帝派兴安问候他的病情。

    回答说:“老臣本来没有病,听说要杀林聪,十分吃惊受到惊吓罢了。”林聪因此得到释放。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胡淡勉强支撑病体入朝,于是请求离任。

    赐玺书、白银、纸币、成套衣服,提供驿车,他的一个儿子授官锦衣,世代承袭镇抚。

    胡淡先后侍奉六朝君王,接近六十年,朝廷内外称为耆德。

    到他回家时,有三个弟弟,年纪都已七十多岁,胡须和眉毛雪白,在一间屋子里吃饭,于是取名为寿恺。

    又遇了七年纔死,时年八十九岁。

    追赠为太保,谧号忠安。

    胡淡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够亲自礼待不如他的人。

    在礼部很久,上表祝贺吉祥如意,以官职论应当首先署名,别人因此说他善于奉承迎合。

    南城人龚谦擅长妖术,胡淡举荐他任天文生,又举荐道士仰弥高通晓阴阳兵法,派他驻守边关,时论颇讥讽他。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

    父亲王伯贞,洪武十五年,因明经聘到京城。

    当时应诏进京的有五百多人,王伯贞对答为第一名。

    授官试用愈事,分巡广东雷州。

    修复吕塘的废渠,清理盐法。

    正当罢去分巡官的时候,召回京城任户部主事。

    因为父亲死去服丧,守孝期满没有按时起程任官,贬谪迁居安庆。

    建文初年,又因人举荐知琼州。

    崖州的黎族人相互仇杀,被当作造反上报,朝廷打算动用军队镇压。

    王伯贞抓捕其为首作乱的人,动用军队的事于是停止。

    琼州的农田一年常常三次收获,以赋税供给军隙,军队不按时收取,等百姓缺粮时,纔急忙聚敛粮食来获取利益。

    王伯贞为他们安排了时间,分三次缴税,这个弊端纔消除。

    过了几年,政治修明,社会安定,流亡百姓入籍定居的有一万多人。

    服丧回家,死在家襄。

    玉直从小就端庄稳重,家裹贫穷就勤奋于学问。

    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上,和曾柴、王英等二十八人一起在文渊阁读书。

    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召进内阁,帮助起草文书。

    不久授官修撰。

    先后侍奉仁宗、宣宗,多次升任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玺统三年,《宣宗实录》完成,升任礼部侍郎,仍像以前那样兼任学士。

    正统五年,出任管理部事,尚书胡淡把所有部事交给他办理,王直像一直很熟悉的人一样处理这些事务。

    正统八年正月,代郭璀任吏部尚书。

    正统十一年,户部侍郎奈亨依附王振,诬陷郎中赵敏,诉讼牵连王直和侍郎曹义、趟新,一齐关进监狱。

    三法司在朝廷审讯,判奈亨斩刑,王直等人赎罪流放。

    皇帝宽恕王直、曹义,剥夺奈亨、趟新的俸禄。

    皇帝打算亲自征讨也先,王直率领朝廷大臣极力劝谏说:“国家防备边关最为严谨。

    聪明的文臣勇猛的武将,坚实的铁甲锋利的武器,到处都充满了,一边耕种一边防守,因此长久安宁。

    现在敌人放肆猖獗,违背天理,陛下只该固守边疆,申明命令,坚壁清野,蓄积优势以等待敌人,可以预料必定会胜利,不必亲自统率军队,远遍地到边关。

    何况秋天的炎热没有消退,干旱的气候没有改变,青草不茂盛,河水泉水堵塞不通,要征用的士兵和马匹不充足,战争凶险,臣等认为不能那样做。”皇帝不听从,命令王直留守。

    天子的军队在土木覆灭,大臣一起请求太后立皇帝的儿子为皇太子,命令郦王代理国政。

    不久,劝谏郦王登上皇位,以安定勤荡倾危的局面。

    当时变乱事端很仓猝,朝廷大臣的建议纷纷呈上,都是以王直为首。

    但是王直自己认为比不上于谦,每件事都推举于谦,甘落其下,只是不慌不忙地安抚统领大臣罢了。

    加官太子太保。

    景泰元年,也先派遣使者议和,并且请求归还上皇,下发到礼部讨论役有决议。

    王直率领群臣上害说:“太上皇迷惑于见识浅薄的人说的话,轻率地亲自出征,以致失位逃难在外,蒙受风尘。

    陛下辛勤政务,征集天下的部队,和群臣百姓同心尽力,希望迅速消灭敌人,以洗雪不共戴天的耻辱。

    不久前上天劝导他的内心,也先萌动悔改之心,而来向我们请求讲和,请求归还上皇,逭是转祸为福的机会。

    希望陛下答允他的请求,派遣使者去答复,乘机考察他的真假并安抚收纳他,奉迎太上皇回来,略微宽慰祖宗的心。

    陛下上承于天的帝位已经确定,太上皇回来,不再管理天下的事务,陛下只是尊敬奉养他,那么天伦深厚而眷爱更加隆重,实在是古往今来的重大事情。”皇帝说:“卿等说得确实好。

    只是前后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终没有达到目的。

    现在又派遣使者,假设他们藉护送车驾为名义,来侵犯京城,岂不成为百姓的祸患吗?贼人狡猾难以相信,还是重新商议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淡等人又因此进言。

    于是皇帝驾临文华殿门,召集各位大臣和谏官向他们讲明应当拒绝的情由。

    王直回答说:“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后悔的事。”皇帝不高兴。

    于谦上前为他解释,皇帝的心意缓解。

    群臣已经退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