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一百六十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六十九 (第11/12页)

老来教导百姓。良家子弟中游手好闲者,丁积把他们集聚在大堂两边廊下,每天读《小学》,并亲自为他们讲解,新会风俗大变。

    新会百姓出钱交官府以代其力役,名为“均平钱”后来官吏贪婪,又令甲首出钱供他们使用,名为“当月钱”致使贫困人家卖儿卖女。丁积将这些一律取消。民间相信巫术、鬼神,丁积捣毁所有yin祠。有年大旱不雨,积在圭峰顶筑坛,自己早晚伏于坛下,连续八天,天降大雨,而积却因此病故。士民哀悼不已,有一老妇人夜间失声恸哭,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她说:“丁公一死,我生活失去了依靠。”

    田铎,字振之,阳城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郎中。

    弘治二年(1489)奉诏前往四川赈灾,在宣读诏书时,因遗漏了其中的语句,而被贬谪为蓬州知州。该州东南有江州八十二顷,为豪强侵占,铎将这些土地收来全部还给人民。他在蓬州建立大小桥二十四座,凿开三溪山以便利通行。御史行至蓬州,未见有诉讼之事,十分惊讶,其后才知该州竟无贫民,不禁叹息而去。田铎被荐至朝廷,提升为广东佥事。后调任四川参议,未赴任。因年老多病,辞官归家。

    正德时,刘瑾假传圣旨,说铎在广东办理盐务,账目不清,将他逮至广东,尚未启程,刘瑾就被朝廷诛杀。有人劝铎不要去广东,铎执意不听,行至九江而逝,享年八十二岁。

    唐侃,字廷直,丹徒人。正德八年(1513)乡试中举,授永丰知县。赴任不带妻室,随身只有一二童仆。日常饭菜只有蔬菜豆腐而已。长期如此,全县官民对他十分敬服。永丰习俗好诉讼,崇拜鬼神,尤好歌舞演戏,侃一律禁止。

    侃晋升为武定知州。朝廷清查军籍,要在武定征兵一万二千人,侃说“:武定户口只有三万,征去一万二千,就会使半个州空旷无人。”因而极力争取少征。有人提议将境内徒骇河改道,侃认为这是劳民伤财,坚决反对。章圣皇太后安葬于承天,宦官们借“供帐”之名向所经州县搜括钱财,违则处死。州县官吏大多逃避。侃则将空棺置于衙门旁一空房内,太监逼急了,侃便把他们引到放棺材的房中,然后宣称:“你们办我死罪可以,要钱没有。”宦官们惊得目瞪口呆,只得离去。不久,升为刑部主事,不幸去世。

    侃年少时,跟从丁玑学习。邻家女子夜间跑到他的住所来,侃拒绝她入室。侃父被监禁,他请求代父受罪,未准,便在监牢边铺草而卧,时达一年之久,直至其父被释为止。由此可见唐侃的品行。

    汤绍恩,字汝承,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调任德安知府,不久改为绍兴知府。绍恩为人宽厚,禀性俭朴,内穿粗布,外罩父亲遗留的旧袍。他到绍兴后,建立学宫,各地设立社学。当年大旱,他徒步在烈日下祈雨。不轻易施用刑罚,赈恤贫民,表彰节孝,使百姓和睦相处。

    山阴、会稽、肖山三县之水汇合于三江口入海,潮汐之日,海水积沙如丘陵,每逢阴雨,河水被沙丘阻塞不能及时泄出,致使良田尽被淹没,当局不得已只有采取决塘泄洪的办法,但塘决后水干又不能防旱,遇旱只得再填决口蓄水。每年决填,苦于修筑。绍恩亲自勘查各水道,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高兴地说:“山下有基石,何不在此建闸。”于是招募熟习水性的人去勘探,果有石脉横亘于两山之间,于是兴工修闸。先向水中投下铁块大石,然后将装满碎砖的笼子沉入水中,以截其流。工程进行不到一半,因潮水冲击不能继续施工,怨声四起。绍恩却毫不动摇,祈祷海神。潮水多日不来袭击,水闸得以竣工。共修堤四五十丈,建闸二十八处。其中内闸三座,分别为经氵娄、撞塘、平水,其作用是防止大闸崩溃。闸外筑石堤四百余丈,以便阻挡潮水,使闸不受冲击。在闸边石上刻出水涨水落度数,以便后人观察水势开关闸门。从此以后,三县方圆数百里内再无水患。士民为歌颂绍恩的德政,特在闸左为他立庙,每年按时奉祀。多次调任山东右布政使,直到退休归家。享年九十七岁。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年间授句容知县。初理政事,谦虚谨慎,似乎不大胜任工作。一次,有吏盗窃县印盖在空白公文纸上,九思揭发其jianian诈行为,依法论罪。郡吏为此人叩头说情,九思坚决不允,于是人人敬畏。他对于孤老贫困者,加倍抚恤,而对豪猾之人管制严厉。凡来投诉者,责打不过十下。征收赋税,预先规定交纳日期,过期只令里老逮捕问罪,衙役不敢进入乡村。县东西大路七十里积尘土三尺厚,每逢雨雪,烂泥达数尺深。九思想法节省官府开支,将节余款项用来修路,方便行人旅客。朝廷多次派遣权势宦官在三茅山打醮求神,县民深受供应之苦。九思清查旧时公文,见有盐引金久存贮于府库中,便奏请用此作为求神所需经费,使百姓不再受侵扰。当年年成歉收,谷价猛涨,巡抚发放仓谷数百石,以平价出售。九思认为“来买粮的都是富豪,虽平价贫民也无力购买”于是将其一半按时价出售,以偿还官府,其余煮粥以赈饥民。远在山谷中的贫民,则就近向富家贷谷,官府代为偿还。因此使许许多多人免于饿死。九思曾说“:即使天子施大恩于民,哪能人人都可以减免赋役,关键是在于我们这些做官的,在施行时能否斟酌缓急而已。”后来,因与应天府尹不合,为巡抚所弹劾,而吏部尚书熊浃知他贤能,特令他留任。

    九思在句容为官九年,期满升任工部主事,又升为郎中,奉命治理张秋河道。漕运河道与盐河相近,但不相通,漕河水涨则泛滥成灾。九思提议在沙湾修建分洪渠,勾通漕河与盐河,漕河水涨则可流入盐河,排泄入海,不致淹没田地,水落也不致干涸。此项工程的完成,使该地永久受益。当时工部尚书赵文华巡视东南,路经这里,九思不出来迎接,只派一吏拿着公文去拜见,被文华骂走。时逢九思升任高州知府。文华怀怨在心,回京后与吏部尚书吴鹏合谋陷害九思,九思被迫辞官。句容百姓为他建祠于茅山。九思辞官后在家闲居二十二年,八十五岁病故。

    庞嵩,字振卿,南海人。嘉靖十三年(1534)乡试中举。其后在罗浮山讲学,来往的人络绎不绝。嘉靖二十三年后的八年内,历任应天通判、治中。应天知府空缺,嵩多次代行知府事。初任代理应天知府时,正遇荒年,上司传令赈济。当时公粮已尽,他向富家借贷,赈救了六万七千余人。接着又免去多年所欠赋税,缓征徭役,不断招抚流民,返乡复业者达十万余人。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